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4.1.2 和谐:一阴一阳之谓道

和谐: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天下篇》里说:“《易》以道阴阳。”这指出了《周易》的特色在于揭示了阴阳之理。《周易》讲变化,讲世界的变化,讲生命的变化。变化落实在哪里呢?就落实在阴阳。《易传·系辞上》就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大自然中,万物一阴一阳的矛盾变化,就是“道”。

朱熹说,以一日言之,则昼阳而夜阴;以一月言之,则望前为阳,望后为阴;以一岁言之,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古到今,恁它怎样翻来滚去,只不过是个阴阳而已。我们看,《周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无不是本于阴爻(--)和阳爻(─)这两种基本的象征符号,而且各卦各爻之间,无非就是阴卦阳卦、阴爻阳爻、阴位阳位之间变化相应的情状,由此反映出事物无不是处于对立矛盾的环境之中发展变化的。

在《周易》中,乾卦是一个纯阳的世界,由下到上,六爻是一个不断刚健向上的过程。但是,纯阳的理想世界,在现实中是不会有的,所以,一直走下去,就无路可走了,就会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这就是“反者道之动”。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有上升就有下降,这就是生命的节奏。60岁之后,重新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甲子年。六十四卦中,最后一卦“未济卦”,就是象征“事未成”,需要重新开始。夕阳之后期待朝日初升,缺陷之中蕴含着完美,关键就在于转化和变易,这就是事物对立变化、无休无止的真相。

坤卦则相反,坤卦是柔顺至极,就像大地一样宽厚,像母亲一样包容,承载着一切,厚德载物。《周易》强调,不仅要“自强不息”,还要“厚德载物”,生命需要阳与阴、刚与柔、强与弱。辟(开)户是乾,阖(闭)户是坤,一阖一辟谓之变,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乾是阳,坤是阴,刚是阳,柔是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阴和阳,乾和坤,是对立的两极,但是,中国人并不作阴阳两极的截然判分,而是认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像首尾相衔的双鱼图那样,认为这才是世界和生命变化的真相。所以,《周易》以乾坤二卦为门户,强调要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也就是特别强调一种乾坤并健的生命精神。

阴和阳,柔与刚,互相结合,就是所谓阴柔与阳刚。西方美学讲壮美与优美,或者说优美与崇高;中国美学则强调阴柔美与阳刚美。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是对立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而崇高则是理性的内容压倒或冲破了感性的形式。中国的阴柔美和阳刚美,则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二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和完全隔绝的,而是互相渗透、融成一体的。雄伟劲健中要有韵味,秀丽柔婉中要有骨力,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要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在中国人看来,阴阳是属性,刚柔是功能,反映到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上,就是有为和无为的人生,无为是柔,有为是刚。

乾坤并健,阴阳结合,刚柔相济,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的精神。《易传·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各种事物交相错杂才会有文采产生,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阴阳相济才能臻于天地宇宙的大和谐,所以,要保持事物的多样性,让各种差异能够在整体的和谐中并行不悖,达到“和而不同”。“和”,不是你吞掉我,或我吃掉你,而是一种平等、平衡,是和生、和顺、和处、和洽。只有遵照“和”,事物才能发展。整个宇宙就是由不同因素的“和”产生的,所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img2

褚遂良《阴符经》柔中带刚,极有韧劲和骨力

汉代蔡邕有一句名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又说:“书乾坤之阴阳。”唐代虞世南说书法“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孙过庭说书法“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张怀瓘说“夫物负阴而抱阳,书亦外柔而内刚”,他又在解释用笔的“阴阳相应”时说:“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的“笔法十门”中还专设“阴阳门”。刘熙载也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还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

可以说,书法家动笔即是阴阳,以笔墨泄阴阳造化之机。古人作书,以笔之动为阳,以墨之静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在书法中,充满着类似于阴阳两极的对立因素,比如大和小、方和圆、疏和密、长和短、骨和肉、干和湿、肥与瘦、正与奇、巧和拙、生与熟、浓与淡、提和按、逆与顺、藏和露、迟与速、疾和涩、急和缓、擒与纵、黑和白、虚与实、连与断、文与质,等等,不胜枚举。中国书法家强调,要大而不松散,小而不局促;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肥而能清秀,瘦中有丰腴;短长合度,粗细折中,骨肉停匀,疾徐适中;方提便按,方按就提。总之,他们总是在确定一个因素之后,立刻就指向其对立面,不使其走极端,无过无不及,追求那种最合适、最恰切的表达方式,展现那种最和悦、最怡然的生命状态,而这种艺术观念的终极之处,都可以追溯到《周易》那里。

可以说,在书法点画的往来顺逆、回环呼应之间,书法家向人们呈现了最形象的中国人的生命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