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5.2 中和:偏阴偏阳之谓疾

中和:偏阴偏阳之谓疾

中国人的生命观,是一种整体关联的生命观,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生命观。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它不是某一门类的疾病医学,而是一把寻找健康的钥匙。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是不断地分而析之,独立地查找某个脏器的病因;中医则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以阴阳五行来辨别症候,并重视一个活着的人的精神生命所起的作用。

阴阳五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事物的分类方法。阴阳是在功能上对事物进行的分类,五行是在性质上、形式结构或存在形式上对事物进行的分类。综合阴阳与五行,就是要努力探求事物之间在功能上和性质上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本目的是要求得和谐与平衡。人的身心都和谐平衡了,就能健康,所谓“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中医认为,人身体的所有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就是完整的太极。宇宙是一个大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没有孤立的阳,也没有孤立的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含,密不可分。《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说“偏阴偏阳之谓疾”。(宋代严用和云:“论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阴阳偏胜,则为痼冷积热之患矣。”金代刘完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以平为和,而偏为疾。”另外,《黄帝内经素问》亦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金匮要略》云:“偏阴多寒,偏阳多热。”此类材料在医典中甚多。)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就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认识。尽管中国也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但从根本上讲,整个中国文化并不认为生命是神赋予的,而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朱熹说得很形象:“天地之间,二气只管运转,不知不觉生出一个人,不知不觉又生出一个物。即他这个斡转,便是生物时节。”《黄帝内经》中讲人气通于天气,人以天地之气而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从总体上看,中国气哲学普遍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天地之元气的聚合而生成的,而构成天地之气,按其性质可分为轻清、重浊两类,浊气形成人的肉身形体,清气是人们精神活动的来源,二者和合形成生命。

中国人的宇宙是气的宇宙,是阴阳五行的宇宙。中医讲气,讲阴阳五行,阴阳的关键是平衡,五行的关键是整体的关联,而平衡与关联的基础,则在于气。气在体内,应该是要流通不滞,才能发生平衡和关联的作用,这就是“导气”。“导气”的思想,是《管子》、战国时期“行气玉佩铭”以及中医的经络学说中都反复强调的问题。也就是说,生命不仅要有气,而且气要能通,即《管子》所说的“气道(导)乃生”。我们常说气脉,“脉”字原作“衇”,《说文》解释脉为“血理分袤行体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本义是指血管,血在脉中,外达于皮肉筋骨,对皮肤筋骨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所以《难经》说“血主濡之”。人体中的气,并不是独生独行的,而是伴随着血,行之以脉络,这就是气血和气脉。下面,我们就看看中医中气脉和血脉的观念对书法的影响。

img84

赵孟*行楷书中正匀和,极具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