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1.2 古文字和今文字

古文字和今文字

书法的意义虽然不等同于汉字的意义,但是,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和表现的基础。所以,汉字的演变,尤其是汉字形体的变迁,对书法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前一阶段是从殷商时期直到秦代,后一阶段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包括现在通行的规范汉字。而划分的基本标准,就是看字体的象形程度如何。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而隶楷阶段的汉字则完全丧失了象形的意味,变成了由点画线条组成的纯粹的书写符号了。

古文字阶段的字体,大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占卜所用的龟甲兽骨上镌刻的文字,金文则主要是指西周时期青铜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用的标准字体。不过,这种分类,只是出于叙述上的方便。实际上,西周初期同样也有甲骨文,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甚至秦代也都有金文。所以,当代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参照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古文字学导论》中的分类,将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分类作了变动,改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四类。

商代文字最主要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汉字体系,其显著特点是象形程度很高,当然,从早期甲骨文到晚期甲骨文的对比可见,它们之间也有着非常清楚的简化趋势。其次,甲骨文的写法大多不固定,可以正写、反写、侧写、倒写,笔画的多少也不统一,偏旁位置也不固定,可见早期写法的随意性很大。甲骨文由于是雕刻在坚硬的甲骨上的,所以笔画大多瘦削,圆形笔画多刻成方形,应该填实的部分也改作了线条。虽然甲骨文是用刀刻的,但是,商代已经发明了毛笔。甲骨文中有“聿”字,就像手执毛笔写字之形,而且有些甲骨和陶器上也有用毛笔写的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虽然鼎盛时期是两周时代,但商代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其中,尤以钟鼎为多,也称“钟鼎文”。商代铜器上有铭文的不多,铭文内容也简单。

西周春秋文字与商代相反,主要是青铜器铭文,其次是甲骨文。到了西周时期,铭文增长,《毛公鼎》多达498字。金文是范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多粗笔,有不少填实的团块,看起来比甲骨文还更象形。不过,字体开始向线条化和平直化方向演变。西周时代的甲骨文,1950年代以来有过几次出土,但数量不多,内容多为周王占卜记录,字体与商代甲骨文相近,属于同一文字体系。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在楚、吴、越等国曾流行过鸟虫书或鸟篆,即鸟篆或鸟虫书,但其美术化倾向明显,属于汉字演变的旁支末流了。

六国文字是指战国时代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所使用的文字,主要有兵器、玺印、货币上的铜器铭文以及简帛文字等。这时期,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字体的变化也大大加快了,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简体字的流行。同一个字,六国之间彼此的写法往往很不一致,出现了区域性的异体字。简帛文字是近百年来出土的战国墓葬中竹简和帛书上的文字。

秦系文字是指秦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统一六国以后所使用的文字,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成熟时期的隶书,即今隶,在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秦系文字可以分为篆书(大篆、小篆)和秦隶两类。大篆主要的文字资料是籀文(《说文》中收录了两百多字)、金文(兵器、虎符、权量上的文字)和石刻文字(最主要的是《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天下,在峄山、泰山、琅琊山、会稽等地刻石记功,这些石刻文字是标准的小篆。小篆把每个字笔画的多少、偏旁的位置也固定了下来,这就使汉字初步实现了定型化,书写和识别就更加容易了。

img65

《石鼓文》是至今所见最早石刻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

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多少还保留象形的意味。隶书通行以后,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汉字形体也完全丧失了象形意味,成为由点画组成的方块汉字,最终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变。今文字阶段的字体,主要是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某个历史时期中正式使用的官方字体,而行书和草书则是平时快速便捷的自由书写。今文字的出现,不但没有因为汉字象形性的丧失而阻碍书法艺术的发展,相反,隶书和草书的出现,更促成了书写向秩序和自由两个方向发展,为书法家的心灵回旋于秩序和自由之间营构了广阔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