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5.3.1 印章的文人化

印章的文人化

印章,是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的现象。在人类的文字产生之前,印章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印章主要以简单的图形和神秘的符号作为印面表现的题材。

在7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今中东伊拉克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圆柱形的印章了。由于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加上宗教的发达和文字的成熟,人们在行政管理、商业流通以及财政管理控制方面有了要求,于是,美索不达米亚人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在文字上使用印章的人。两河流域的人们用泥板作为书写材料,即所谓“泥版文书”。他们用芦苇秆在泥版上书写着规范的楔形文字,而所用的印章,就是由泥土制成的圆柱形印章。而后来苏美尔人用的圆柱形印章则主要是宝石或大理石之类石质的了,到了巴比伦时期,坚硬的赤铁矿更成为流行的首选材质。

在古埃及,圣甲虫凯普里神就多以印章的形式出现,被称为“圣甲虫印”(ScarabSeals)。它是一种雕刻成甲虫形状的石印,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符箓印。人们将刻成某种奇物瑞兽形状的印章佩带在身上,不但表示佩带者对某种权力的拥有,同时又具有驱邪避恶的功能。古埃及的“圣甲虫印”多刻在宝石上,最常见的就是孔雀石,它散发着一种神秘的蓝色幽光,更增添了它的神秘特质和特有魔力。

中国早期的印章也与泥土有关,即所谓“封泥”。古人为了防止那些需要封存和传递的物件被人打开或拆动,就用绳子先扎起来,再在绳子打结处用泥块封住,然后钤上印记,这就是印章的起源。魏晋之后,书写材料由简牍演变为纸张,封泥之制度逐渐废除,钤印方式也变为直接钤于纸上。

印的种类很多,“玺”在秦以前是尊卑者共用的,自秦始皇开始,为天子独享,称为“皇帝六玺”,材质多为玉石,形质也特别奢华。甲骨文已有“印”字,它是“抑”字的初文。一为名词,一为动词;一为印章,一为抑印之动作。“章”字,从“音”从“十”。“十”者,数之终也,其本为乐曲的终了,而印章多钤于文章奏议篇末之处,故取其义。“印章”连用,始于汉武帝时期,传世有“校尉之印章”、“偏将军印章”、“丞相之印章”等。

印章用途不同,种类繁多。有官印、私印之别,有白文印、朱文印之分,有金属印、玉石印、象牙印、黄杨木印等材质的不同,印形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钟鼎形、古钱形,内容有姓氏印、年齿印、家世籍贯印、书画收藏印、动物肖形印等。中国早期的印章,多为金属浇铸而成,古代官印多用范泥一次铸成,故称铸印。有些金属的官印,因为急于封拜,来不及范铸,只好匆匆刻凿,称为“急就章”。而非金属类的石印,不能浇铸,一般直接用刀凿刻,称为凿印。

中国的早期封泥、战国古玺、秦印汉印、画押印章都偏重于实用。宋元之后,随着文人书画的兴起,在书画作品上钤盖斋馆别号印逐渐蔚然成风,这就是印章由官私印、实用印向文人印、艺术印的转向。由于玺印文字大多不受当时社会通行书体的制约,印中多使用篆籀字体。不过,元代懂得篆法的人已经极少,工匠刻的印章“篆法衰微,更多任意牵合,不成文理”(邓散木语)。

img40

封泥“颍川太守”

书法家赵孟",亲自将印章篆写好印文后,再请工匠镌刻。他还亲自钩摹古印340方,辑录成《印史》。赵孟"和当时的吾丘衍都擅长“铁线篆”,“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风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清代陈%语)。吾丘衍有感于元代印坛“古法渐废”,编写了《学古编》,致力于篆刻理论的建设。赵孟"以恢复汉印优良传统为己任,吾丘衍则力倡以学习《说文》为篆刻艺术的根本。他们的探索,不仅开启了此后文人篆刻的先河,而且直接启发了后来明清之际的流派印章。

印章的文人化,是中国后期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印人多是书法家、画家、学者,他们具有相当深厚全面的艺术修养,而诗书画印的结合,就成为了明清之际中国艺术史上最为耀眼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