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6.6.1 堪舆中的龙脉思想

堪舆中的龙脉思想

有一个成语叫“来龙去脉”,是指一件事情的前因与后果、由来与发展。但是,它的本义却源自中国独特的堪舆思想。风水家择地讲究山水的形势,他们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围合,追踪水系河流的源头和走向,寻找聚气之势,或者藏风得水之地。因为山脉的起伏围合和河流的蜿蜒流转,像游动的蛟龙一样,所以,他们把山水比喻为龙,重视山水的走势和趋向,也就是所谓的龙脉。明代吾丘瑞《运壁记·牛眠指穴》中说:“此间前冈有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即为此意。

龙脉的思想,是堪舆学(即风水术)中的独特思想。堪舆,本来是天地之总名,许慎说:“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后来,风水术中借为相宅相墓之法,“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堪舆家也就是风水师。风水师说的龙脉,就是指山峦连绵、有起有伏的好风水,龙是指大山系,脉指小山脉。风水师把山脉称为龙,以龙言之,龙即山也。风水师还按山脉的形态,把龙分为进龙、退龙、福龙、病龙。他们借龙来指称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指山之磅礴兮,则有山龙之号;山曰龙,谓能变化也”。因为龙善变,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显、能飞能潜,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所以以龙来称呼。《人子须知》云:“地理家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拢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名之。”清代孟浩《雪心赋正解》亦云:“龙者,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山脉都能称为龙,龙是指取水容易的地方,是有生气的地方,是山的主脉。龙以开屏列幛为生,脉以开睁展肩为生,砂(指穴周围的小山脉)以弯抱有情为生,水以平弯聚潴为生,总之,龙、脉、砂、水,无不要阴阳相交,有变化,有起伏,方有生气,“二气交聚,一丝不漏,其气始生也。”所以,对于风水术而言,阴阳是风水理论的根本(称风水师为“阴阳先生”),风水中的龙脉也必须讲阴阳。风水学说认为,山以高峻为阴,平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俯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一山一水,一阴一阳。风水家主张,阴龙(西方的山系)必得阳水(东方的水)来含,阳龙(东方的山系)必得阴水(西方的水)来交,阳龙左行而阴水右来,阴龙右行而阳水左来。山水虽二,一阴一阳,须臾不可分离,山无水不起变化,水无山不能围合。

在风水术中,水极为重要。水,与龙脉密切相关,水是龙的血脉,水大龙长,水小龙短,水来处发龙,水尽处龙亦尽。“龙无水送,则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则无以明其止。有山无水休寻地,寻龙点穴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水,也与气密切相关,水流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生气聚。众水停注之地,为沼为沚,为池为湖,乃真龙憩息之所。气为水母,水为气子,子母相随,环聚斯美。风水术中,特别强调气在风水中的作用,郭璞《葬经》中说:“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他认为,大地中沿着山脉的走向,有生气在流动,就像人的血液流动、经络相通一样,并且随着地形的高低而有变化。

img86

《书经图说》载周代“太保相宅图”

李德鸿《珠神真经》云:“生气者,生生不息之谓也。譬之人身,充体皆气,惟鼻之气呼吸不息而后能生人。盖鼻之气统诸气之会以施其出入,而地之气犹是矣。然地之气呼吸无以见,必以脉以星而见也。夫地脉以吸之,星以呼之,有脉而吸也,可知有星而呼也,可知有呼吸而生生不息也。”风水师就是以地脉来审生气,来选择穴位的。生气,是阴阳和谐、天地和合之气。山必开阳而后生气聚,水必弯曲而后生气留,山必有起伏、转折活动而后有生气,水必有停蓄之处,而后有生机。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界的环境和人的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风水家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变化和人体的气化活动,有着相互感应和息息共通的内在关联,也就是“天人感应”说。风水师把“天人感应”理论引入风水学说,认为天地间都是气,天运有旋转,而地气应之,地气有生发,而人气受之,天地相通,天地是一个整体,有天理,有地理,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天地是一个整全的大生命,这就是中国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