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5.5.1 从公孙大娘说起

从公孙大娘说起

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这是书画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新唐书·李白传附张旭》载:“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官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缞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

公孙大娘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她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在民间献艺时,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那么,“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对此今人颇有争论。有人认为,“剑器”是舞名,舞者并不执剑,“绛唇朱袖”是一种长袖舞服,并以出土的唐代舞佣为证。

img51

西汉青铜器舞人扣饰

我们看,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云:“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淋漓顿挫的节奏。《明皇杂录》中也记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公孙大娘不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西河剑器》、《剑器浑脱》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也就是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中的凌厉之势而改编的舞蹈。起舞时,满场飞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而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无疑属于健舞之类。

其实,“武”和“舞”本是相通的。古时武术,常以武舞的形式出现。武舞,早期是周代雅舞的一种,是在征战胜利后,凯旋的一方庆祝胜利时,士兵或专门的舞者身穿甲胄,手执兵器或兵器的道具,伴随着鼓乐,尽情地舞之蹈之。后来,历代帝王都制定武舞来歌颂本朝武功,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六舞”中《大濩》、《大武》都属于武舞,舞蹈时,舞者手执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舞蹈。东汉时期,武舞已有相当的发展,比如剑舞、斧舞、钺舞等。武舞中动作虽多随意性,但出现了追扑、进击、打斗等含有攻防意味的动作,这些就是武术简单套路的前身。不过,武舞源自古代征战,是以战争为背景的舞蹈,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乐舞。

公孙大娘的剑舞,舞在剑中,以剑领舞,和早期武舞的精神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行世: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诗中说“燿如羿射九日落”,是指把剑掷向高空,“燿”是剑光强烈,是用后羿射日落其九来比喻剑在空中的效果;“矫如群帝骖龙翔”,是说剑在空中如龙飞在天,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来如雷霆收震怒”,是指剑向下坠落之势,公孙大娘把剑稳稳接在手中,就像把震动发怒的龙缚住一样;“罢如江海凝清光”,是指公孙大娘舞剑完毕,剑像一道清光凝固下来,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一样。在此诗《并序》中杜甫还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可见,张旭从公孙大娘剑器舞中所悟,与吴道子从裴旻将军舞剑中所得,二者何其一致!长袖善舞,舞者以自身的形体来完成腾挪快慢和运转翩跹,书者则变身舞为笔舞、墨舞,完成一种心灵的舞蹈。

张旭从公孙大娘书法中得到书法的启发,当代台湾地方舞蹈家林怀民则从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他所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了《行草》组舞,其灵感就是直接来自书法,并在舞蹈中活化了中国行草书法的精神。在其《行草二》中,舞者就像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时而停顿,时而激越,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布景中没有一点笔墨,却让人感到挥毫泼墨的淋漓酣畅;舞台上没有丝毫字迹,却让人感到书法内在的气脉在流动。所以,无论是书法借鉴舞蹈,还是舞蹈借鉴书法,书和舞的共通之处,就在那无形无影、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这个内在的流动气脉,就是书和舞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