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1.2 翰墨情怀:生命的迹化

翰墨情怀:生命的迹化

我出生在江南名城镇江,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情有独钟。在我已经走过的不长不短的生命历程里,这些文化因子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我的血液里。尤其是对于书法,我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深彻心腑的爱。那蜿蜒流动的线条,墨气氤氲的境界,带着一种莫名的大活力和大从容,常常令我欣喜万分,欲罢而不能。我知道,这种感受,是和我一样热爱书法的朋友们都时常能体会到的,这也是书法之为艺术能历久而弥新的生命力所在。古人常说的书法“婉若银钩,漂若惊鸾”,“矫若游龙,疾若惊蛇”,就是赞叹书法中所表现的变化无常的生命伟力,以及中国人所钟爱的永远运动、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表现在书法里,形象一点说,就是“笔走龙蛇”。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学的体系框架中,是找不到它的位置的。这一点,只要翻一翻目下国内出版的艺术学的教材和著作,即可明白。这些著作,大多不设书法一章,或者对书法避而不谈。书法在现在艺术教育和学科设置中的尴尬处境,显然和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全面“向西看”有关。那么,我们究竟是要把中国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注脚,时时处处以西方的框架和模式来套自己,并试图在西方艺术精神的屋檐下,为中国艺术找到一席容身之地,企图以此来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尊严;还是真正地进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去深深地体味她、感受她,试图去把握到自己文化传统的脉搏?这是今天很多人文研究者正在重新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书法中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

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对于书法毫不陌生,千百年来,它以活泼泼的意态安顿了中国人的翰墨情怀。不仅如此,书法还和中国其他的艺术门类(比如诗、画、印、乐、舞等)水乳交融,为中国人营构出一种生命的诗意,并折射出一种深沉的文化哲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书法与中国艺术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书法笔断意连,形断势联,笔简而意丰,形散神不散,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在中国艺术中最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它也是中国人抽象美认识的大本营。

作为中国文化的独创,书法自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书法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有一种暗合的性质。已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书法适合中国人宇宙的性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适合用书法来表现,书如宇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国古人的宇宙是一个气化的宇宙,而与气的宇宙最相合的,是线的艺术。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书法的本身契合了中国文化中宇宙的构成:纸为白,字为黑,一阴一阳;纸白为无,字黑为有,有无相成;纸白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可以说,宇宙是一幅大书法,书法是一个小宇宙。

目前,我们之所以不能在书法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有识见的进展,据我的了解,是很多人不肯进入到书法,尤其是进入到中国文化的世界里面去,而是在外面绕圈子。也有的人,针对某一个问题,搜集了很多周边的材料,却不肯再对基本的材料用力。还有不少的文章,让人感觉只是在谈文献学,而不是在谈书法。当然,考证是治学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在某一个文献本身有问题时,谈谈文献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把考证看成是最高的或唯一的学问,而轻视理论思维,实际上便把书法本身驱逐得很远了。考证是为研究工作准备前提条件,所以,考证的结束不是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恰恰是研究工作的开始。如果考证结束,整个研究工作也结束,那么,考证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并不是任何考证都有意义。清代叶燮《考徵说》中曾批评了当时一些学者的繁琐考证,他说:“近时笺注训诂之家,每于地之道里、年之日月先后毫末之差,反复辩证,引证群书,众说繁多,无所取裁,而强加臆断,此非于无用之地而用其心也哉!”实际上,尽管清代考据很盛,但大多数学者并不把考证孤立地看作最高或唯一的学问。姚鼐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戴震是重考据的,但也指出汉儒“失其义理”的片面。这些前贤的声音,我以为,是值得我们认真倾听的。

在今天的书法界,还有两种流传甚广的观点:一种认为,书法是小道、小技,是文人之余事,所谓“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扬雄语)。另一种认为,书法是“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和主体形象”(宗白华语),甚至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我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可以商榷的。前者显然是受了儒家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的观念的影响,是一种对书法自身艺术独立性的蔑视。在儒家传统里,书法固然也是心画,也可以表现人格的伟岸,但终究还是被视为道德教化的工具。这样来认识书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后者又似乎过于拔高了书法的地位,有矫枉过正的过失。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我这本小书,将书法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了梳理,又对和书法有若干联系的姊妹艺术,以及另外一些非常具有中国味道的独特文化载体作了比较,这可能给人一种误解,好像书法无所不包,果真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了。我的理解是,书法的精神气质和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这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是说,书法就是中心或核心。实际上,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文化载体在思维方式、精神特征甚至表达方式上有很多相似,是很正常的事情。书法,也是这个活生生的文化网络中的一个纽结、一个网格。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沙一须弥,一叶一如来,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一双眼可以涵摄世界。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角度,或者说是一副眼镜,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很多方面,可以感受到真正的中国味,仅此而已。

不过,目下的书坛,我觉得,要么是受展览比赛的功利驱动,使得书法的练习日益沦为技巧的卖弄和精巧的制作,各种渲染做旧,使得书法果真成为商业时代的“小技”了;要么是高谈玄远的文化理想,总让人觉得文化与书法是两张皮,练字与读书扯不到一块,也就更不要奢谈书法与人生境界的种种关联了。隔靴搔痒,自然就挠不到痒处,文化便只是花哨的装点而已。在实用性日益丧失的今天,要想不沦为美丽的古董,而显现出其文化上的光辉,那么,书法这条艺术的河流,就必须要汇入文化的大海,以获得不绝的生命活力。河流因为沟通了大海,便获得了深厚的滋养和生命的源泉;大海因为河流的灌注,更增添了丰富的来源和新鲜的活力。而它们在本质的内在精神上,本来就是可以沟通的。

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文化。书法和中国文化精神之间,在思维方式和内在逻辑上有着深刻的一致性。中国文化重视生命,中国书法追求活趣。中国人以气的眼光看世界,认为通天下一气;中国书法家则认为,书以气为主,写字就是写气。中国文化在本质上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儒家安顿的是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安顿的是人的艺术生命,佛家关注的是生命的解脱。这些思想,在书法中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书法以黑白两色为基调,以点画线条为手段,在中国艺术中最具有形而上的意味。而中国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理论,也深深地影响了书法的基本观念。

本编主要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背景下,讨论书法艺术精神的深层机制,及其所体现的根源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