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篆书概述
篆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简单,结字富有装饰性。就其使用价值而言,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艺术价值上它却历久不衰,不仅篆刻艺术离不开它,工艺美术也常常用到它,篆书艺术依然光彩照人。
篆书就其种类而言,一般以秦统一六国为界把篆书分为两大类:在此以前的所有文字称为大篆,而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而形成的官体篆书称为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一)甲骨文
甲骨文指殷商时占卜文字,距今有3 000年的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但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发现。甲骨文的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转折处以方折为主,棱角分明,行款错落自然,浑然成章,已具有最早的书法艺术的魅力(见图7-1)。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书体,因其系镌刻或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而得名。金文用笔与甲骨文镌刻味道不同,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有时用“阔笔”,即用毛笔写成一个面,这在其他书体中是不多见的。风格浑厚朴茂,结构绚丽多姿(见图7-2)。
图7-1 甲骨文
图7-2 史颂簋盖铭文
(三)石鼓文
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是金文的直接继承者,为汉字之正统,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中艺术水平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文字。石鼓文的线条粗细基本一致,笔道遒劲凝重,圆润平和,其用笔圆劲挺拔,结构方正严谨,圆中见方,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古朴,刚柔相济。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且字字独立,但上下左右之间俯仰向背,浑然一体(见图7-3)。
(四)小篆
小篆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化的文字。小篆的传世作品,以《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和后人摹写的《峄山碑》(见图7-4)为代表。
图7-3 《石鼓文》
图7-4 《峄山碑》
图7-5 《城隍庙碑》(局部)(李阳冰)
学习篆书适宜从小篆入手,它笔法圆润平正,结体典雅平和,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本章主要学习小篆的笔法和特点。
小篆分两个派别:一是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代表的“二李”。他们的小篆,笔画粗细相近,结体匀平,故称“玉箸篆”、“铁线篆”(见图7-5)。
二是以邓石如为代表的清人篆书,线条偏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一致的旧框框,以“隶法作篆”,所以线条有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见图7-6)。如果说秦篆的用笔比较接近含蓄、平静,而清人篆书则比较接近跌宕、活泼,因此,清篆也显得更富有精神。
另外,小篆还有一个分支,是汉代的篆书。汉篆与秦篆相比,在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其代表作品为东汉的《袁安碑》(见图7-7)《祀三公山碑》、《嵩山三阙》及《汉碑篆额》(见图7-8)。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缮篆,即摹印篆。后来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见图7-9)则是双篆特点的夸张与发挥。
图7-6 《篆书四条屏》之一(邓石如)
图7-7 《袁安碑》(局部)
图7-8 《汉碑篆额》
图7-9 《天发神谶碑》
学习篆书,有利于练习、体会横平竖直,中锋行笔,藏头护尾,均衡布白等书法基本技法,有益于对书法的基本构件——线条质感的把握,便于改正用笔的毛病,对写好楷书大有裨益。学习篆书也可以了解汉字演变的源流,熏陶端庄、古朴、厚重的气质,激发对书法的兴趣。古人有学书先学篆的说法:“书法始于篆,学者当先学篆。篆书体划整肃,行白谨严,习之以免弱、俗、荒、斜之病。”
学篆要先识篆,以免出现文字方面的谬误。如果凭现在使用的文字生造篆字,或把古时不同时期的篆字凑在一件书法作品中会闹笑话。对于初学者来说,写篆字应每字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