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艺术与设计
1.2.1 第一节 写字姿势与运笔方法

第一节 写字姿势与运笔方法

一、讲究正确的写字姿势

写字首先要讲究姿势,写字姿势的正确与能否写好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姿势正确,便于发挥指、腕、肘、肩乃至全身的气力,书写的点画宜于稳正、舒展。反之,不仅妨碍书写效果,也易造成身体疲劳影响身心健康。写字的姿势主要有坐姿和立姿两种。

(一)坐姿

坐姿是最常用的一种书写姿势,适用于书写字体较小、篇幅不大的作品。对坐姿的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见图2-1)。

1.头正

头部保持端正而略向前俯,眼睛和桌面保持一尺左右距离,视线与笔尖成45°角。

2.身直

身子要坐端正,腰部自然挺直,两肩齐平,胸部不要紧贴桌沿,这样能使呼吸均匀畅通,能保持长时间精力旺盛。

3.臂开

两臂自然张开,两肘轻放于桌面,右手执笔,左手平放于桌面或按纸。

4.足安

两足自然平放,与肩同宽,双脚要稳实,不交叉、不踮脚。

(二)立姿

立姿适用于书写较大的字或篇幅较大的作品。立姿书写姿势得力,无拘无束,活动范围增大,上下伸展自如,左右任意挥洒,是最理想的书写姿势。对立姿的基本要求是头微俯、身曲、悬臂、足开(见图2-2)。

1.头俯

头朝正前方向桌面微俯,这样视线正、视野开阔,既能下笔准确,又能纵览全局。

img50

图2-1 正确的书写姿势

img51

图2-2 书写的立姿

2.身曲

身曲就是上身略向前倾,腰部不可挺得太直。这样身子不紧张,低头时比较自然,写字时舒服。

3.悬臂

悬臂就是执笔的右手全部悬空,既不能使臂肘和手腕依靠桌面,也不能使手臂紧贴身体。这样有利于掌握行气和章法。同时左手可自然地按住纸的左边,起到镇纸的作用。

4.足开

足开就是左右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一脚稍前,跨出半步,一脚稍后,支撑身体。这样写字时身体安稳,有利于运笔、有利于提领全身力气。

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古人说:“书之用法,犹解牛之刀,剖木之用锯。执刀无法,不能批却导穴;执锯无法,不能准绳中规;执笔无法,不能挥毫运墨,得心应手。是凡学书宜先执笔。”故要写好字,就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一)指笔法

自古以来,书法家对执笔方法各有不同的见解,如撮管法、单钩法、双钩法等。最为通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也就是双钩法(见图2-3)。

img52

图2-3 五指执笔法(双钩法)

双钩法可用“按、压、钩、顶、抵”五个字来概括每一个手指在执笔中的作用。

“按”,是用手指按的意思。即大拇指的第一节按住笔杆内侧一方,关节部位略向内弯曲,用力的方法自左向右。

“压”,食指的第一节压住笔管的右、前侧,第一关节如钩,由外向内用力,与大拇指内外相对地捏住笔管。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大拇指和食指合力执笔的作用。

“钩”,中指在食指下面,弯曲如钩,向内钩住笔管,用力方向由外向内。食指、中指的作用被称为“双钩”。

“顶”,用无名指的指甲根部,由内向外顶住笔管,稍用力外推。

“抵”,是指小指的作用。由于无名指力量较弱,敌不过食指、中指的钩力,于是把小指抵在无名指下面,以增加力量。

(二)执笔要领

要使五指在执笔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应遵循“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及“心圆”等六条执笔要领。

指实,即手指排列要紧密,五指内外互相配合,均衡用力。这样既能把笔拿稳,又能运转灵活。切忌执笔过紧或过松,过紧不利笔的运转,过松则难以用力。

掌虚,就是执笔的手掌内要空虚(可容纳一个乒乓球)。虎口呈椭圆形,小指、无名指不要贴掌心。掌虚和指实是对立统一的,指实力量可注入笔端,掌虚可以使肌肉松紧适度,五指运转灵活,运笔自如,书写流畅。

腕平,是说手腕要平,掌虚、腕平,才能灵活用笔。

管直,是指下笔书写时,笔杆与纸面要基本成直角。以保持中锋用笔,当然在行笔过程中,笔管并非始终正直,有时还要前后倾斜或左右偏侧。

三、掌握运腕是关键

运腕,就是运用腕关节的力量来写字。古人说:“执笔在指,运笔在腕,运指不如运腕”,“务求笔力从腕中来”。以腕引腕力送笔端,运腕写字时,想提笔,笔毫就可以有力地弹起收拢;想顿笔,笔就可以有力地铺展开来,所以,有的书法家说:“运腕必灵,书法妙在运腕。”运腕是笔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腕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着腕法

着腕法指在写字时将手腕贴在桌面上,依靠指力和部分腕力运笔。其缺点是因腕部与桌面接触限制了腕部的活动范围,影响腕力的发挥,只能写较小的字。

(二)枕腕法

枕腕法指用左手垫在右小臂靠近腕部的下面,使手腕离开桌面。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虽然增强了腕部的力量,扩大了活动范围,但仍难以运用腕力,因为腕下有垫物,腕的运动依然受到限制,臂肘力量到了腕就不容易传到笔端。不过作为初学者来说,可以用枕腕法来进行练习,以便给提腕和悬腕打下基础。

(三)提腕法

提腕法是比较得力的运腕法,就是将右手肘部放在桌面上,腕部提起来写字。这种方法使指力和腕力结合并用,最适合写小楷、中楷等字。

(四)悬腕法

悬腕法也称悬肘法。写字时,右手肘部离开桌面,悬笔写字。这种方法运转灵活,力量直达腕指,笔锋旋转进退比较自由舒展,写稍大的字非此法不可。这种方法难度比较大,需要较深的功力,但却是最理想的运腕法。因此,从严格训练的角度讲,开始练字时最好用悬腕法。

四、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

用笔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技法,也称运笔法。古人云:“凡学书,欲先学用笔”,“书法以用笔为上”,“若能用笔,自当流美”。可见,用笔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毛笔书法是利用毛笔既软又富有弹性的特点,通过正确的用笔方法,写出具有粗细、浓淡、虚实、刚柔等丰富变化的线条,从而赋予笔画以艺术生命力。正确的用笔方法使线条具有审美意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掌握好用笔法是学好毛笔书法和搞好书法创作的关键之一。

书写任何一个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中又包含顺锋、逆蜂、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笔、圆笔、转折、提按、顿挫、迟速等诸多运笔方法。

(一)起笔

起笔,主要有逆锋和顺锋两种笔法。

逆锋,是落笔时笔锋先向笔画的反方向逆行入笔,也称取逆势,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用此法写出的点画,笔锋藏在点画中间,所以又称“藏锋”。如写横画,落笔时笔锋先向左逆推一笔,然后再折笔调锋向右行笔(见图2-4、图2-5)。

img53

图2-4 逆锋起笔

img54

图2-5 逆锋起笔

同样,竖、撇、捺、挑等笔画的起笔也多用逆锋。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首先,用逆锋写出来的笔画显得方正,内含筋骨。其次,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其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再两边”,这种规则应该是逆锋取势的原因之一。例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数竖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锋从下面提上来,即“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是自然存在于笔画的笔势来往之中的。最后,如同打拳,欲使出拳有力,须先将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入笔很轻,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虚逆,二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运作,笔锋不着纸面,也称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入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顺锋,即起笔时笔锋运行的方向与笔画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与逆锋正好相反。顺锋起笔写出的笔画笔锋外露,显得活泼。

(二)行笔

行笔,是指起笔后的行笔过程。用笔方法有中锋和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和做好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

1.中锋、侧锋

中锋,就是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的用笔方法。正规的教学方法历来强调“中锋行笔”。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中锋行笔,笔锋在笔画中间运行,毫铺纸面,两边分开,墨汁可以均匀流畅地注入纸面,写出的线条沉着饱满、遒劲有力,富有立体感。晋唐书法理论中把中锋用笔形象地比喻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和“屋漏痕”,以此形容中锋用笔力度强,用笔准确、圆润。

侧锋,是运笔的另一种形式,即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不在笔画中间,而是在笔画的一侧运行。侧锋写出的笔画方劲犀利,神采外耀。

2.提、按、顿、驻

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是使笔画变细,或者为按笔蓄势做准备。

按笔,在行笔过程中将笔下按,使笔锋触纸由少变多,笔画变粗。

写毛笔字的过程,也是用笔提、按交替的变化过程。点画之间或一画之内有明显的提按,会使书法作品节奏感明显,韵味无穷。

顿笔,将笔重按并短暂停留即称顿笔。顿笔时,墨水下注,效果是使点画粗壮,稍一顿驻,笔锋即转。这种方法,多用在笔锋转换之处,所以又称为“换笔”。

驻笔,即笔锋行至某处,不作重按,稍作停留,借以取势的笔法。

提、按、顿、驻是书写点画中一连串自然和谐的用笔变化动作,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做作地把它们分解成一个个僵硬的动作。

3.转笔、折笔

转笔与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转的效果是圆,折的效果是方。转笔多用于篆书和行草书,折笔多用于隶书和楷书。即所谓“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转笔的书写方法是起笔裹锋不重按,用指腕力量把笔锋调顺,心静手稳,中锋运行,顺势转锋,行笔起伏不大,速度也较均匀,收笔时转绕回锋。也就是说,笔锋起止和改变运行方向时,要圆转取势。

折笔,也称折锋。行笔时笔锋断然改变行笔方向,写出带有棱角的笔画,多用于起笔和笔画的转折处。

转笔、折笔在应用中是互为补充的,要做到圆中有方、转中刚柔,方圆相济,才算掌握了转笔和折笔的用笔方法。

4.挫锋、衄锋

挫锋,也称挫笔,是指顿笔之后,将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开顿处。

挫锋运笔,笔势慢且涩,这种笔法,常用在钩、提和转角处。用笔要适度,要注意点画间的连接,使其笔意相通,而形状相随。

衄锋(衄,音nǜ),又称衄笔,有退缩的意思。即笔锋去而逆返,其势如蜗牛入壳缩而不折,常与挫笔配合使用,如写竖钩时,原来下行的笔势一顿之后,又迅速逆转而上,这种动作就称衄笔。此笔法常用在钩提和折笔处。

5.疾笔、涩笔

书写过程中,运笔速度有快有慢,古代书法家把行笔快称“疾笔”,把行笔慢称“涩笔”。

书法中行笔的疾涩没有一定标准,大致是因书体而异,因用墨的浓淡而异,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楷书运笔较缓慢,行草书运笔较快;浓墨书写要慢,淡墨书写应快;点画的起收与转折处宜稍慢,中间正常运行宜稍快。

(三)收笔

收笔,也称“杀笔”,是一画书写结束时,笔毫离开纸面的动作。

一般来说,收笔有两种方法,即藏锋收笔和露锋收笔。

藏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朝笔画的反方向回收,将笔锋藏入点画之内,所以又称回锋收笔。如写垂露竖,书写到收笔时把笔锋送到底,稍顿然后向上回锋收笔,让笔锋藏在点画之中(见图2-6)。

露锋收笔,在收笔时将笔毫归拢,把笔逐渐提起,使笔锋外露,末端呈锥状,如写悬针竖、撇、捺等笔画时都要用露锋收。应注意的是收笔时要把力量送到笔画的末端,切忌一掠而过,轻飘无力。

img55

图2-6 藏锋收笔与露锋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