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更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都有着对于“诗情画意”意境的追求,在有限的景观中,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扇形的轩内置一几二椅,看似寂落,却包含着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清雅不群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的意境,是通过对于自然的模拟而体现出来的。无园不山,无山不水,是古代营造园林的基本准则。因而,园林建筑家们总是力图将大自然浓缩于园林之中。峭壁、危峰、苍松、古梅、修竹、清流,无不毕备,使多方胜境集于一园,如同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使观赏者能获得一种登山临水而心怡神畅的审美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还表现在为了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的园景层次上,常常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巧妙地利用建筑与山石花木以及“借景”等办法。
中国古典园林能够在不大的范围内表现无限的自然情怀,大多采用蜿蜒曲折的布局方式。一是通过曲廊、曲桥把层叠错落的建筑、山水串联起来;二是通过漏窗、洞门把曲折回旋的园林景观从视觉上移借过来。可以说古典园林里有几多曲折,就有几种境界产生。随着意境的不断迭出,便会产生出一种不可穷尽的自由遐思,同时感受到空间的深远。
江南园林常用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把被分隔的园林景观互相连通,渗透而相衬。这一手法既可以把景物设置成静止的画面,又可以切换成动态的景观。所谓步移景异就是通过多重洞口的流通性而达到景象的变化。北方园林由于园域开阔,往往把园外之景假借过来,用以营造隐约淡黛的景色,与富丽建筑的近景形成强烈对比。《园冶》总结借景有五种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远借”是指园外之景的移借。“邻借”则是近距离相借。“仰借”是借用天象变化如蓝天白云衬托园中高点景物。“俯借”则是借用低处的景物如湖光倒影、荷色游鱼。“应时而借”则是借用一年四季之景,一日早、晚之色,使园林产生不同的情调。借景之法终归以隐隐约约、半露半掩为上佳境界。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始终遵循“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强调园林建筑与园中山水花木融洽自如,因此在平面布局上不能脱离溪流、池岸的主体变化;在立面设置上必须与山石、树木相呼应。园林建筑还必须满足看与被看这两方面的要求,“看”,作为观景方式必须为观赏园内景色提供独到的视野;“被看”,作为园内被观赏的景观,建筑本身必须具有独特的造型变化。但在造园过程中,并非看与被看等量齐观地体现在每一座建筑中,而是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有所侧重。此外,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
厅堂:园林中的厅堂一般以使用为目的,面积大于其他形式的建筑。在中、小型园林里,厅堂可以是园林的中心,而大型园林则有几座厅堂,形成各个景区的要点。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就是采用四面通透的形式而成为“看”的主体。
轩与阁:轩是单层建筑,面积较小,一般四面开窗。阁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双层。轩、阁一般都建在高旷或开敞的地方,是一种辅助性点缀建筑,往往有山水环绕。
亭与榭:亭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根本特征表现为没有墙体遮挡。亭不仅是歇足小憩的处所,而且还要提供观赏景色的视野,同时本身也必须是被观赏的对象,既可以衬景点缀,又可以自成景观。亭可高可低,可藏可露。榭最大的特点是与水相伴。榭大多沿水畔而修或跨水而建,以低平的姿态而临下。
廊与桥:廊实际上是上部盖顶的路,在园林中起到连系景观、组织人流的作用。廊有以下几种形式:(1)双面空廊,两边开敞,人在其中,两边景色皆可观赏。(2)单面空廊,一面开敞,另一面靠墙,墙上设有漏窗,既有隔离,又能透景。(3)复廊,复廊是两座单面廊相背而立,中间隔墙有漏窗,能相互借景。廊楼是一种双层廊形式,用以联系高低不同的景观,依山势而建,起伏有致。廊既可修在陆地上,又可临水而建,有曲有直,有高有低,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情调。桥是水上的交通之道,是游人留步赏景的地方。平桥给人亲切之感,有曲、直之分,步行桥上几如临波。桥的另一形式表现为高架于水面,形成相对独立的景观。例如颐和园的玉带桥,桥身高拱,在宽阔的水面上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中国古典园林以明、清两代的园林为代表。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有明显的不同。北方皇家园林大多在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场景宏大。江南私家园林多处于市井之内,空间有限。江南园林建筑大多通透开敞,内、外空间相互连通渗透,层次丰富。北方园林建筑相对封闭,内、外空间的界线分明,主要靠真山真水扩大空间视野。江南园林的建筑偏于轻巧细腻,玲珑剔透,而北方园林的建筑庄重朴拙,雄浑有力。一般来说北方园林博大浑厚,江南园林清幽空灵。在色彩上北方园林富丽,江南园林淡雅。
图101 云墙
图102 仁寿殿室内
一、拙政园
拙政园是明代御史王献臣在苏州所建的私家园林,历经沧桑,几度兴废。现存园林是清代后期所建。拙政园最大的特点是以水为中心的空间布局。它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3/5。堂、轩、亭、舫临水而建,各景之间以桥联系;桥型多样,但都是平桥,离水面很近,人在桥上行走,宛如临波趟水,看两岸山石更显峻拔。池中水面堆筑小岛二座,岸岛以曲桥相连,行至桥上顿感空间深远莫测。曲岸水口安排许多湾汊,仿佛许多水流融汇在一起,来去渺无尽头。有些曲岸种植芦苇,岛上掩以修竹,临水湖石参差,一派田园景色,恍如在真山真水之中。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拙政园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景象重重,正是得益于山水的营造。一山一水、一亭一廊,山水与建筑浑然天成。拙政园以清幽秀逸的山水情怀去用心地表白对山林野趣的挚爱,这种苦心经营的野逸之趣在苏州四大园林中独具风采。
远香堂是拙政园主体建筑(彩图39),位于全园的中心。建筑采用四面厅形式,窗门通透,视线通畅。从厅内四望,满目清幽。它北临荷池,荷花开时,清香四溢。堂前有一平台,漫步其间,望对面山石如屏,犹如宅院照壁半遮半掩。堂西横卧倚玉轩。此轩明显小于远香堂,为孤寂的厅堂找到一个终生伴侣,同时也丰富了屋顶之间的错落变化。
小飞虹是一座跨于水湾的廊桥(彩图40),廊桥微拱,凌波而起。舒缓低回的廊顶恰似串起珍珠的银线,把散落池边的亭榭连在一起,如有微风轻拂。朱漆栏杆倒映水中,犹如彩虹飞动。站在小飞虹上,两边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层层叠叠的景象相互因借,使寂落的水面更添一番画景。
梧竹幽居(彩图41)是借景的佳作。亭四角攒尖,四面均为圆洞门,东面有围墙相衬,只能三面观景。通过二道门洞向前观望,池中景物跃然洞中。如果置身亭中,通过视点的移动,各个门洞所显现的景物成为一幅幅既是单独的又是连续变化的景象。借这种动静相间的连续片断,便会产生步移景换、别有洞天的奇妙感受。梧竹幽居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
二、留园
留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占地3.3千平方米。明中叶称“东园”,后几次易名重建,光绪二年易名留园。留园以陆地布置为主,以峰石假山、楼阁亭榭见长。园内分四个部分,中部以水为中心,沿岸楼阁山石串以回廊曲桥。留园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楼阁亭榭把园内空间分成若干景区;同时利用窗洞互为渗透,相互借景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留园另一特点还表现在堆山叠石上,园中借峰石之态还天工造化之巧,让精致的人工佳构显现自然天成的妙趣。此外,游廊平面上的曲直变化与围墙立面上的高低起伏,无论是俯看还是仰视,一切都处在不可穷尽的变化之中。
明瑟楼与涵碧山房(彩图42),两面临水的明瑟楼与凉台层层叠抱的涵碧山房,静卧池边,一泓池水,倒影如镜。楼与山房接为一体,屋内不设楼梯,靠室外假山上楼。这是江南园林中特有的登楼方式。
石林小院(彩图43),在留园里常见奇峰异石,此小院以游廊及亭轩围成,院内置数块峰石,平地而起,花草树木点缀其中,令小院之内气象万千。
云墙(图101),墙内墙外的景色,通过墙顶的节奏变化而活跃起来,墙已经不是简单的围隔,仿佛是蓝天下自由自在的流云飘来荡去。
三、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清乾隆十五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其间两度遭英法和八国联军破坏,1903年重修。颐和园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占地3.4千平方米,水面占3/4。它的入口位于园的东部。以东宫门入口为主的宫殿楼群,建筑布局紧凑。仁寿殿是这里最大的建筑(图102),殿宇轩昂,虽置于园林之中仍旧是皇宫气派,曾是清代慈禧在颐和园垂帘听政的地方。紧接着是慈禧生前居住的乐寿堂。向右便是三层大戏台。它结构雄壮,气势非凡。过邀月门,沿昆明湖西行是千步廊(图103)。千步廊是我国古代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全长728米。为了让平缓悠长的游廊有音乐一样的起伏节奏,中间穿插了留佳、寄澜、秋水、逍遥四个八角亭。长廊两边敞开,如同中国画长卷,在此舒展。游人在这里既可以关注一点,又可以流观全程。停步静观,廊外山水框入廊中,如同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移步行进,可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步移景换的变化,使游人在无限的兴味中物我两忘。长廊还在梁柁上彩绘江南西湖风景。昆明湖上的长堤、小桥和岸边的垂柳,与画上江南相映成趣,足以表达对江南水乡的爱慕之情。
图103 长廊
从昆明湖到万寿山,一系列古典建筑沿山而建,翠绿之中映衬着金碧辉煌。佛香阁(彩图44)雄踞其中。它是一座外檐四层、平面八角形的宗教楼阁,高40米,下面还有21米的台基。门窗和立柱皆为红色,屋顶采用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边。佛香阁以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派与江南情调的山光水色,无拘无束地进行自由的对话。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使人们忘记了它是一座宗教场所,阁内还供奉着佛像。佛香阁在湖光山色的沐浴下尽显雍容华贵的魅力,成为颐和园的视觉焦点。
由佛香阁往上走,在万寿山顶部,有牌楼、众香界作为前导。牌楼用砖修筑而成,装饰部位采用琉璃贴面。穿过牌楼便来到智慧海大殿,殿内供奉着佛像。智慧海均采用砖修筑,外墙周身用黄、绿二色琉璃贴面而成,上面布满琉璃小佛像。色彩富丽,光彩照人(彩图45)。
西堤和玉泉山(彩图46),昆明湖宽广的湖面有一线西堤和六座小桥。这六座桥是对杭州苏堤六桥的真挚回应。其中玉带桥形体柔美,通身洁白的桥身,放眼望去好像玉带垂虹,为北方旷达的山水增添无限柔情。西堤烟柳,平卧湖上,晨烟暮昏时,远处的玉泉山和玉峰塔若隐若现,与近处的西堤小桥交映生辉,好似人间仙景就在眼前。这是昆明湖借景造园的绝佳之处。
西堤玉带桥(彩图47)位于西堤中段,全部采用汉白玉修筑,除了它那无与伦比的造型外,桥身两侧有对联一副:“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天上人间浑成一体。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它调度自然山水的能力和气魄,远非其他类型的园林所能及。无处不在的人工佳构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但它不是其他古典园林精粹的集锦,而是借天然之景融人工之象。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有造园手法,都在颐和园得到最“铺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