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第二节 陶 瓷

第二节 陶 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陶器的出现先于瓷器。

陶器和瓷器有着本质的区别。陶器是用易熔粘土烧制的,烧制温度比瓷器低,器物表面没有釉,但有的上彩,例如彩陶、唐三彩。不上彩的陶器有黑陶、白陶、紫砂陶。陶器的胎质粗松,有吸水性。瓷器用瓷土作胎,表面涂饰高温玻璃质釉,经1200℃以上高温熔烧,不吸水,敲击时可发出金属般的清脆之音。陶器、瓷器都是审美与实用、工艺与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品。

一、陶器

陶器发明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年代里,我国产生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经考古发现,这些文化时期有了彩陶和黑陶工艺。到了封建社会的唐代,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明清时期又发明了紫砂陶的制作工艺。

1.彩陶工艺

彩陶是在质地细腻的陶坯上绘有黑色、红色、白色等装饰图案,后经焙烧而成的陶器。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们通常将这一文化现象称之为“彩陶文化”。彩陶分布地区较广,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都有发现,但以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

彩陶的分类是按其时代的发展先后以及艺术特点不同而划分的,有“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五种装饰风格各异的类型。

(1)半坡型(以鱼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半坡型彩陶主要发现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方,这一类彩陶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距今大约7000年。半坡型彩陶的装饰图案以独特的鱼纹为主纹饰,多饰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又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复式图案。在半坡彩陶装饰图案中,人面形图案独具特色。

代表性器形有平底钵、直口尖底瓶、卷沿浅腹圈底(或小平底)盆等。纹样一般分布在口沿、内壁或外壁的上半部,图案多动物形象。最多见的是人面鱼纹、写实鱼纹、鹿纹、人面纹和由鱼纹发展而来的三角纹、菱形纹、波折纹等。

造型风格朴实厚重,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是简单的反复,但却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这些图案,尤其是动物图案已经具有了相当浓的绘画意味,如出土于姜寨的《内彩五鱼纹盆》,绘制在内壁的五条鱼大小不同,尤其是左下部的鱼打破了对称,使构图疏密有致,富有情趣。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观察能力相当强,对鱼纹的表现已经具有了不同角度和不同形态,而且表现技法有勾后平染、粗笔和细笔多种技法的配合使用。我们可以想像当陶盆注满水以后盆底的鱼纹一定会有一种游动的趣味。鱼纹是半坡型彩陶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它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半坡型彩陶另一特点是纹样皆运用直线,组成直边三角形,曲线很少见。

《彩陶鱼纹盆》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鱼纹盆具有完全不同的趣味,这件陶盆是在外壁的上半部用黑彩绘成三尾瞠目张口的单体鱼纹,形成首尾连续纹饰,造型上有意形成几何形与弧形,黑色与空白的对比,有明显的装饰味道。

鉴赏:造型简洁,色彩鲜明,形式活泼。

《人面鱼纹彩陶盆》(彩图48)被视为半坡文化代表器物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不止一件,总体上人面鱼纹通常和大鱼纹或者网纹搭配。人面造型奇特,头顶尖状饰物,或口衔双鱼,或耳饰双鱼,充满神秘意味。大部分学者认为该图案或许与半坡氏族的某些信仰有关系。它可能是鱼图腾崇拜的图像,也可能是为了祈求生产和生殖的繁盛。这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图案设计是现代人难以创意的。

鉴赏:构图神秘夸张,几何形的线条使装饰性较强。

(2)庙底沟型(以鸟和玫瑰花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庙底沟型彩陶因1957年发现于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而得名,属晚期“甘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以陕西为中心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甘肃西部和青海的东部。同属此类型的还有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

庙底沟型彩陶的最大特点是曲腹形较多,绘制的部位多数集中在口沿和腹部外壁,不像半坡型那样绘在器物内壁。除了鸟纹、蛙纹等动物纹以外,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圆点纹、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漩涡纹都是这时期流行的花纹,而且多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庙底沟出土的花瓣纹彩陶盆可以作为这一类型的代表。彩陶有时也承担着记事的功能,比如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斧彩陶缸就记载了分别以鹳和鱼为图腾的两个氏族之间的兼并事件,用带有标记的石斧表示权力,用鹳鸟叼鱼表示鹳氏族的胜利。

彩陶以巧妙的虚实、黑白对比形成互相关连的纹饰图案,同时出现了鸟形图案,其动态有观望伫立、展翅欲飞、觅食啄物等。庙底沟型彩陶的纹样手法多用直线和曲线,构成曲边三角形,以达到装饰效果。

(3)马家窑型(以鸟和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马家窑型彩陶是甘肃、青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1923年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按不同的地域和时间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其中石岭下类型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该彩陶的装饰纹样以螺旋纹为主,具有强烈的动感(图104)。这个时期的彩陶越来越借重于自然现象与自然之物来作为装饰的纹样。

img104

图104 螺旋纹彩陶瓮(马家窑型)

img105

图105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型)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型的内彩就是在陶盆大口的器物里面进行装饰彩绘。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一古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盆。盆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纹较粗,口沿外有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3组舞蹈人,每组两边有分隔弧线,弧线间有一条斜向的宽线。舞蹈者每组5人,手拉手,头上有发辫,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可能是舞蹈者的装饰物。舞蹈者脚下有四道平行圆圈线,可能是表示在水边进行舞蹈。舞蹈者绘在陶盆的内壁立面,当盆里盛水到四道圈纹的部位,可看到水中倒映的舞蹈人的倒影;当晃动彩盆时,水中倒映的舞蹈者也随之起舞,多彩多姿。这种独具创意的设计,体现了我们祖先巧妙的艺术构思。它是一件彩陶工艺的珍品(图105)。

鉴赏:绘画和器型紧密结合,表现了人物的动态美。

(4)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于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半山地区。半山型彩陶的造型以直颈广肩鼓腹罐为典型。罐体近于球形,罐高与腹径形成恰当的比例。半山型彩陶的装饰色彩除黑色外,常采用红色,形成对比变化的色彩。图案以锯齿纹为主,同时常有旋涡纹和葫芦纹。旋涡纹彼此相连,形成四个单位,在每个旋涡纹中装饰不同的几何纹,是最早的开光手法。葫芦纹则形成倒顺双关的组织骨骼。半山彩陶采用了图形的双关和多效装饰手法,形成了我国原始社会独特的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图106)。

img106

图106 菱形纹彩陶罐(半山型)

(5)马厂型

马厂型彩陶首次发现于青海乐都马厂地区。该彩陶造型丰富,增加了盖、流、提梁和纽,用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它装饰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风格。常以四大圈纹、回纹为主饰纹,同时流行人形纹。人形纹在学术界称为蛙纹或谷神纹,早期有头、身、双手和双足,中期头部消失,留躯干,晚期留爪指或三角折线纹。图案从繁到简趋向于符号化。装饰多用直线,注重整体效果。

2.黑陶工艺

新石器时代晚期又兴起了另一种文化,它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因为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所以称“龙山文化”。由于陶黑如漆,因此也称“黑陶文化”。黑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半岛是其发展的中心。

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与彩陶相比黑陶在制作工艺上是大大进步了,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或较慢的轮盘旋转技术制胎,而黑陶则是用快速的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掺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薄如蛋壳。由于黑陶表面乌黑难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胜,主要的装饰手法是所谓的胚体装饰即镂刻、贴塑以及刻画弦纹等方法。

黑陶作为龙山文化(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典型器物已经和铜器有一些接近的地方,出现了鼎、盘、碗、鬲、豆等形制,所以可以把它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原始社会末期还出现过一种彩绘陶,它与彩陶的根本区别是先烧制再绘彩,颜色不易保持,造型和青铜器很相似。

黑陶工艺的特点可归纳为四个字,即黑、薄、光、纽。黑是指陶器乌黑如漆,薄是指陶壁薄如蛋壳,光是指器物的光泽,纽是指在器物上有鼻、耳、盖纽及流、足、把手等,黑陶具有实用与审美需要的各种功能。

黑陶工艺的造型极为丰富,工艺品常见有簋、鬲、鼎、杯、豆等。这些器物,按照器物的功能,确定各自的造型,故大多造型各异(图107)。

黑陶文化出现时期曾有白陶的伴随出现。陶体呈白色,其造型与黑陶工艺造型一致。与黑陶文化同期出土的三足白陶(图108)属稀世珍品。商代也制作过白陶,其造型是仿青铜器外形,装饰图案精致。

img107

图107 黑陶高足杯(龙山文化)

img108

图108 白陶器(原始社会)

3.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釉陶器,色彩艳丽,造型独具风格。唐三彩的陶胚用精炼的白色高岭土制成,先用1000℃左右的高温烧胎,然后上釉,再经900℃左右的温度焙烧。由于经常用黄、绿、褐等釉色上彩,所以统称唐三彩。唐三彩器物品种丰富,有器皿、动物、人物等。器皿有壶、瓶、杯、盘、枕、文具等。动物有鸟、狮、马、骆驼等,马和骆驼的造型极其丰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物有妇女、文官武士、神像等,刻画人物等级鲜明,神形兼备,巧夺天工。唐三彩的制作有轮制、模制、塑造等方法。唐三彩的釉彩,采用涂蜡法,先用蜡在胎上画纹样,然后在胎上涂釉,烧制时有蜡处釉色扩散,形成蜡染似的晕染效果。唐三彩作为独特的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远销印尼、伊朗、埃及、朝鲜、日本等地,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重大作用。

河南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后发展到河南巩县、西安、扬州、丹东等地。本书第三章中所说到的彩图24为一对三彩女俑,衣裙色彩以深绿及黄褐相间,深色中现出黄色为特点。由于采用了涂蜡法,使衣裙产生晕染效果,表现了丝绸的质感。两个女俑服饰设计有所区别,其中有一披肩装饰,更显其华贵。人物造型端庄丰满,体现了唐代的女性美。

4.紫砂陶器工艺

紫砂陶仅出产在江苏宜兴。紫砂陶的原料是紫砂泥,泥色紫红,出于宜兴的丁山和蜀山镇,能制作独具特色的紫砂陶器。紫砂陶早在宋代就有制作,到明代紫砂陶的制作兴盛起来。明代有饮茶的时尚,所以非常讲究茶具。茶具中惟有紫砂茶具深得人们喜爱,因为紫砂茶具泡茶不走味,盛暑泡茶隔夜不馊。使用年代越久的紫砂茶具,泡出来的茶越醇郁芳香。同时紫砂茶具耐热性能好,可文火温茶,茶具不会受损。紫砂茶具品种多样,造型别致、精巧,深受人们喜爱,常作为珍品收藏。明代著名紫砂工艺家有供春、时大彬等。我国的紫砂壶从15世纪开始传播到国外,当时日本人曾到中国来学习烧制紫砂茶壶的工艺技术。17世纪,紫砂壶和中国茶叶同时从海上运销西方各国,外国友人称紫砂壶为“红色瓷器”。从古至今,紫砂茶具被外国人视为珍品收藏。

二、瓷器

瓷器从六朝开始出现,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隋唐时有了青瓷、白瓷、花瓷等各种彩釉瓷,品种繁多。宋代是瓷器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十大名窑的形成与成熟为我国封建时代陶瓷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加速了我国同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国人民从对陶瓷的认识到向往来东方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

1.六朝的瓷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突出成就是完成了瓷器烧制,从此瓷器代替了铜器和漆器,封建社会进入了瓷器时代。

六朝的青瓷器物种类丰富,有壶、尊、罐、碗、杯盘、灯、水注、魂瓶等。鸡头壶(图109)独具风格,在壶体肩部的一侧塑造鸡头壶嘴,一侧造有把手;也有用羊头、牛头、虎头形作壶嘴的,但鸡头壶较多。青瓷灯和炉主要是替代铜制品,常用熊形装饰为器足(图110)。六朝时期佛教盛行,宝莲灯、观世音莲花台、莲花尊等成为主流。

瓷器品种中的装饰花卉常以荷花为主,北朝时的青瓷仰覆莲花尊(图111),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瓷尊的工艺设计独具匠心,它以器腹为中心,下部装饰有向上的莲花瓣三层,上部装饰有向下的莲花瓣三层,尊底装饰一层莲花瓣,层层相接,共有七层,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青瓷珍品。

六朝的青瓷产地主要以浙江地区为中心。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萧山、绍兴、余姚等地,古代统称会稽窑。

img109

图109 黑釉鸡头壶(东晋)

img110

图110 青瓷香熏(晋)

img111

图111 青瓷仰覆莲花尊(北朝)

2.隋唐瓷器

隋唐时期的瓷器已经很成熟。隋朝创造了白瓷的烧制技术。唐代瓷器的重要品种是白瓷。白瓷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类银”、“类雪”之比喻。工艺方法是在胎上涂护胎釉,器物内外涂釉,但器物外护胎釉不到足。器物造型朴实,不施纹饰。

白瓷主要产于河北内邱的古邢窑。1980年曾在内邱的临城发现有邢窑的古窑址。邢窑起源初唐,流行在开元、贞观时期。当时的白瓷已在全国销售。《国史补》记载:“内邱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说明白瓷是民间普及的实用器皿。

青瓷也是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品种,工艺方法是给胎坯上青釉,加上恰当的烧制温度而获得青瓷效果。青釉之美有“类玉”、“类冰”的形容。青瓷常用刻花、印花、堆贴等工艺方法进行装饰,题材广,纹样巧,主要有鸾凤、鹦鹉、鸳鸯、飞雁、双鱼、狮子、牡丹、莲花、卷草以及山水、人物等品种,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青釉凤头龙柄壶(图112)这件作品是唐代的青瓷精品。它造型奇特,以凤头为壶嘴,龙身为把柄,器腹圆大,增大了容量。器身布满了浮雕类图案,有人物,神态栩栩如生;有花卉,线条圆润流畅。图案造型皆属二方连续纹样,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

鉴赏:这种有鸟头的器物,当时习称为胡瓶,由西域传入长安,设计独特。

img112

图112 青釉凤头龙柄壶

img113

图113 越窑莲花碗荷叶托(唐)

青瓷产地遍布南北各地,以浙江的越窑为代表(图113)。唐代有些诗人曾对越窑进行描写。如孟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唐代北方邢窑的白瓷和南方越窑的青瓷代表了这个时期瓷器的工艺水平,历史上有“南青北白”的说法。

3.宋代的瓷器

宋代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全国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四大名窑的定窑、汝窑、钧窑、官窑。此外,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建窑等也享誉海内外。

宋代的陶瓷工艺在生产规模、烧造技术、造型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名窑遍及南北各地,品种也有所增加,除传统的青瓷、白瓷外,还发展了各种窑变的彩釉瓷、釉下彩画瓷。

(1)定窑:在现今的河北曲阳,曲阳属古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烧瓷从晚唐开始,到北宋时期瓷业繁荣达鼎盛期。定窑瓷胎质细腻,釉色多乳白,器壁极薄,早期多为素地,后来用刻画花或印花的工艺方法来装饰器壁。它常以莲花、牡丹、石榴、飞凤、云龙等纹样装饰器身,用回纹作边饰。刻画花是用专用刻具或刀具雕出花纹,画花的线条活泼细腻而流畅,印花是用刻出花纹的陶模在瓷坯上压印出花纹,精细别致,单纯中富有华丽,给人以恬静柔和的美感(图114)。

img114

图114 定窑孩儿枕(宋)

近年来,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出土的一件宋代白瓷温钵,从其花纹雕刻之精致来看,应是出自定窑烧制而成。

(2)汝窑(民间窑场):在今河南临汝县。北宋时在此设立官窑,专烧宫廷用品,筛选下来的产品也拿到市场上出售。其优势是采用了越窑的釉色和定窑的装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釉色为葱绿色,胎质细腻,釉料稠润晶莹,雨过天晴般的淡蓝色调,恬静柔和,素雅清逸,表面有细碎的开片。早期的素面无装饰,后期有印花和刻花,隐藏于釉汁下,别具一番情趣。刻画花则用斜刀剔地,形成浮雕效果。

近年来,三峡工程库区奉节宝塔坪曾出土一件宋代青瓷碟,其花纹效果与汝窑的花纹特点相吻合,可能是汝窑烧制而成。

(3)钧窑:在今河南禹县神垕镇,因此地金代称钧州而得名。钧窑原系青瓷窑,后来采用铜的氧化物作为釉色,使青釉上泛出海棠红、玫瑰紫之类的色彩,鲜艳绚丽,犹如夕阳彩霞,打破了单色釉的局面。钧窑窑变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在宋瓷中别开生面,其成功的作品非常名贵,烧造的品种常见的有碗、碟、炉、瓶及花盆等。

同时,由于在钧窑瓷釉中含有磷,所以釉色呈现混浊的乳光,使瓷器显现出不透明的朦胧效果,增添了瓷器的浑厚美。

(4)官窑:宋代宫廷专用瓷窑。宋代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在汴京,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南宋官窑有两个,一个在临安的凤凰山下,另一个在临安的乌龟山一带。官窑土质细腻,釉色晶莹,造型庄重,制作工整。器物有蟹爪纹,以粉青釉色为代表。

宋代官窑由于器口釉层稀薄而常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则不挂釉,纯呈铁色,在匀净幽雅中显示色调的对比和变化,称为“紫口铁足”,具有单纯古雅、简洁大方之美。

(5)磁州窑:以河北邯郸观台镇的瓷窑为代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有窑场,形成磁州窑系。工艺方法是白釉画黑花,黑釉剔白花,涂绿釉、黑釉、褐彩等;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使瓷器外观达到了较好的审美效果。装饰题材出自劳动等现实生活,如钓鱼、踢球、放鸭、马戏、婴戏等;常用民间谚语、通俗诗句等刻字,笔力豪放自如,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趣味,从而成为宋代北方的重要民窑。

(6)景德镇窑:窑址在今江西景德镇,烧瓷历史悠久,繁荣至今。景德镇窑自唐代以来烧制青瓷,宋代独具特色的产品是白中泛青的影青瓷。影青别名为映青、隐青、罩青等,亦称青白瓷,它是在釉汁的深厚处略显青色,所以采用影青一词。其胎骨坚致腻白,釉面明洁,色泽淡雅,给人以清凉隽爽之感,又常在器物上装饰,在如温润般的釉面上隐现出优美的纹样。生产的品种以盘、碗、瓶、壶、盒为主,洁白无瑕,沉静典雅,作为商品大量销售,受到社会的欢迎。

近年来,三峡库区奉节宝塔坪曾出土一件宋代影青执壶。此壶设计注重实用,腹部圆大,壶底盘大,利于充分地盛茶水,重心稳定。整个造型接近现代茶壶,不加任何纹样装饰,色彩是白中透青,朴实大方,实用性很强。

(7)龙泉窑:在今浙江龙泉,是继越窑以后兴起的江南青瓷名窑。龙泉窑烧造的瓷器有“哥窑”及“弟窑”两种不同的风格。据《饮流斋说瓷》记载:“宋处州龙泉县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即其兄也。”其产品除官用外还大量出口。传说宋代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在龙泉地区烧窑,章生一所烧瓷器在烧造中利用釉面及胎受热后收缩率不同,表面形成碎裂开片,因开片大小及形状不同有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之名目,且有深浅色泽的变化,自然天成,釉色多米色及豆绿色,具有古雅朴素之美。弟窑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或翠青色,莹晶如玉,柔嫩含蓄,十分动人。其作品无开片,常采用浮雕工艺技法将牡丹、鱼纹等装饰于器物表面。器物造型洗练,器物的口沿及转折突起部分因釉层较薄往往露出白色的瓷胎,称为“出筋”。龙泉窑的烧造水平很高,具有清新典雅之美。

图115《哥窑贯耳瓶》虽属宋代古瓷,但造型极富现代感,说明古代艺人设计思想的奔放。此瓶重心很低,瓶口颈连贯一体,平衡稳定。瓶体布满了冰裂纹,为特有的开片瓷,由不规则的开片纹构成了一种自然的形式美,使人联想到贵州蜡染冰裂纹的奇特美。

(8)耀州窑:在陕西同官(今陕西铜川)的黄堡镇,宋时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它是北方青瓷中的名窑。装饰用刻花、印花、剔花、镂空等多种方法,刻花技巧洗练,刀法犀利豪放,有的还在刻花中巧妙地加以篦纹画线的装饰,层次丰富,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9)建窑:宋代黑釉瓷的烧造有着特殊的成就,以建窑最为突出。建窑窑址在今福建建阳水吉镇一带,所烧黑釉瓷的釉面上满布斑纹,因其形态而分为兔毫斑、油滴斑、鹧鸪斑等不同品类。兔毫斑是在黑而亮的釉面上出现带有银色光泽的、细细的丝条纹,犹如兔子的毫毛,与黑釉起到奇妙的对比效果;油滴斑是在黑釉上闪现带有银灰色的小圆点;鹧鸪斑是在黑釉上呈现羽毛状斑纹,都显得奇妙可爱。

img115

图115 哥窑贯耳瓶(宋)

4.元代的瓷器

元代的瓷器制作成就是青花釉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青花釉是用钴料在陶坯上描绘纹样,罩釉一次烧成,具有典雅朴素的艺术效果。青花釉的发明,改变了用刻花、画花、印花的装饰工艺方法。直到现代,青花釉装饰仍然是我国瓷器制作中的一个主要装饰工艺手法(彩图49)。

釉里红是以红釉料在胎坯上绘制纹样一次烧成。也就是运用铜金属作为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彩绘,再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的白地红花瓷。釉里红的色彩效果明快热烈,具有华丽之美,但红色极不易烧制,故色彩鲜明纯正者甚为少见。元朝陶瓷工匠还尝试将青花釉和釉里红同时运用在一件器物上,烧制难度更大。釉里红与青花釉一样同属釉下彩,只是红、蓝色调不同。除了青花釉和釉里红外,其他颜色的釉也获得较大突破,如红釉、蓝釉、白釉等,都是当时主要产品。

元代瓷器造型特点是器大、胎厚、笨拙。装饰纹样流行松、竹、梅、花瓣、云龙、八宝、各类花卉等。瓷器的产地以景德镇为中心,钧窑、龙泉窑、官窑等都有较大发展。

元代青花釉和釉里红的花纹装饰非常繁密,几乎布满器物,然而布置有序,主次分明。

5.明代的瓷器

明代的主流瓷器是青花、五彩、颜色釉瓷等,景德镇仍是全国瓷器业的生产中心。所谓“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就是形容当时景德镇窑场的规模与瓷业的繁荣。明代宣德时期的青瓷最有名(图116)。其艺术效果是色调深沉雅致,朴实无华,在青色深处或显现黑斑,或显现黑点,出现深浅交替变化。明代的五彩釉瓷以成化时期最佳,第一次烧制瓷胎,加彩后第二次再入窑烧制,经过两次加彩烧制才能成功。其装饰手法是先在釉下描绘青花纹样,再在釉上依纹样填五彩,构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称“斗彩”。

img116

图116 宣德青花缠技花执壶(明)

颜色釉在明代获得较大发展,永乐时期的甜白釉,宣德时期的红釉,正德时期的绿釉,弘治时期的娇黄釉等,皆是这个时期瓷器釉色的新成果。

6.清代的瓷器

清代瓷器生产仍然是以景德镇为全国的技术贸易中心。其突出特点是彩绘和色釉,主要有三大系列:一是古彩,即上五彩,康熙时盛行。二是粉彩,始于康熙年间,以雍正年间的作品为佳品。因原料中含有铅粉,所以色调柔和,装饰线条如行云流水,故也有软彩之称。三是珐琅彩,盛行于乾隆年间,它的名称全称为瓷胎画珐琅。其特点是轻、薄、坚、细。珐琅彩的画法精细,能产生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彩图50)。

青花瓷是清代陶瓷中的一个主要产品,它不只限于宫廷官用,也大量用于民用。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品种繁多,装饰题材广泛,有花、鸟、鱼、虫、人物等。有的还写有“龙凤呈祥”、“富贵吉祥”、“花好月圆”等,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青花瓷的色彩素雅、恬静,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它来自生活与自然,装饰内容又给人一种安泰、祥和的社会效果。每件作品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青花十二月花卉杯》(彩图51)共12只茶杯,每只杯上有当月的花卉:1月水仙、2月玉兰、3月桃花、4月牡丹、5月石榴、6月荷花、7月兰花、8月桂花、9月菊花、10月芙蓉、11月月季、12月梅花。整套茶具造型一致,口大底适中,杯外壁12幅画可谓独具匠心,幅幅都是花鸟画精品。它把绘画与瓷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色彩清新悦目,朴实无华,使人仿佛能闻到花香鸟语中泥土的芬芳。白地蓝花的色调与当时两湖出产的蓝印花布有如同源的两种工艺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