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第二节 壁 画

第二节 壁 画

世界上发现得最早的绘画是洞穴壁画。壁画在中国也有悠久历史,但汉代以前的壁画,除陕西咸阳秦六国宫殿遗址保存了一点壁画残片外,其他的都因建筑物被毁灭而荡然无存。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最早的壁画,是西汉墓室壁画。此后,历代都有壁画保存至今。这些现存的壁画分为墓室壁画和寺庙壁画两大类。

一、墓室壁画

这是画在墓室四壁、顶部及墓道两侧的壁画,内容一般是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也有历史故事、神灵百物和日月星辰等。画法大多是在墙上先用铅粉打底,再用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最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

汉代的墓室壁画,是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的产物。有的为了使其保存得更长久,采用了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画像石或画像砖的表现形式。

1.汉墓壁画

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特别是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这成为士大夫进仕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助长了厚葬陋习的愈演愈烈,遂使墓室壁画、画像石或画像砖、各种明器以及墓前雕塑等的制作非常流行。

汉墓壁画像是一部“百科全书”,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内容十分丰富。有的画了墓主出行的气派场面:车骑斧钺,长旗大鼓,庞大的队伍列队行进,表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地位。有的画了墓主宴饮观戏的“百戏图”,表演者或舞剑,或跳丸,或倒立,或爬竿,姿态各异,富于表情,开后世风俗画之先河。有的还细致地画出庖厨活动,宰杀牲畜的、俎上切肉的、井上汲水的、灶前操作的,以至烤肉、脱毛、洗涤器皿等,应有尽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有画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的,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情趣。

地点: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的墓室壁画,主要在河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则遍布山西平陆、陕西西安、山东梁山、河北望都、河北安平、河南密县、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及和林格尔等地。其中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较有代表性。

技法:从表现技法上看,壁画有白描,也有的采用没骨法,但多用勾线着色。线条有粗有细,也有刚柔之别。画者在用笔上已能掌握轻重、虚实、转折、顿挫等手法,力求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与物体结构上的相互关系,用色上有单线平涂,也有浓淡渲染,已能用朱、黄、青、绿、紫、黑、白等较复杂的颜色。

作品:

(1)西汉卜千秋夫妇墓壁画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1976年6月在河南洛阳卜千秋墓中出土,时间大约是西汉昭帝到宣帝时期。砌筑在墓室的脊顶,画面朝下,主要部分以长卷方式展开,描绘了墓主人夫妇在仙翁仙女的迎送下升天的情景。其他部分画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及绘有蟾蜍与桂树的月亮,有金鸟的太阳,还有游动的双龙、飞奔的白虎、展翅的朱雀等。此外还绘有羊、兔、奔犬、蛇等各种动物形象。线条奔放流畅,运笔有节奏感,色彩有红、赭、紫、绿4种,风格雄健奔放,生动活泼。

鉴赏:想像力丰富,设色鲜艳,线条流畅,风格雄健。

(2)和林格尔东汉墓1972年发掘的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是一个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及3个耳室组成的大型砖墓,现存画面50多组,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也是迄今所见榜题墨迹最多的汉墓壁画。墓主人是东汉王朝派到当地的一个高级官吏。

壁画主要是描绘死者的仕途经历及其生前的享乐生活。墓壁绘有城市府舍、衙署、楼阁、门阙、官舍、农耕、采桑、放牧庄园场景,有农耕、牧放牛羊、养蚕、渔猎等劳动生活的画面。此外也有羽人、奇禽异兽、各种祥瑞和死者升仙等形象,还绘有古圣先贤、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历史故事。其题材内容之广泛,是其他壁画墓难以相比的。其中尤以《出行图》和《乐舞百戏图》(彩图1)最为精彩。

《乐舞百戏图》描绘了一个热烈、惊险而又扣人心弦的杂技演出场面。画面上,舞刀的、弄丸的、顶竿的、倒立的、舞轮的,等等,紧张有趣,非常精彩。人物的姿态动作却表现得活灵活现,十分传神,画幅的左上方坐着贵族人物,右边一组是伴奏的乐队。画面色彩明快强烈,构图活泼自然。其中有一组绘有三个人在起舞的同时飞快地传递着抛在空中的短剑。人物的动态自若,趣味别具,舞姿处在连续的运动感觉中,笔墨古拙、豪放、简洁流畅。人物的形象笨拙古老,人体不合比例,有些地方只有寥寥几笔,好像速写一样。但是,人物的情态却活灵活现,十分传神。它所构成的意境,充满了力量、运动和速度,显示出一种古拙而又有气势的艺术风格。

鉴赏:人物的姿态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传神有趣。色彩明快强烈,构图活泼自然,笔墨简洁流畅。

《车马出行仪仗》作品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北安平遂家庄汉墓。全长19米。墓主为安平王,画面场面宏大,但刻画较细,结构准确,红色的运用使画面显得活泼而有动感。前有导车及随从官员轺车开路,周围有随从侍卫达百余骑,墓主人所乘轺车有三匹黑马、声势浩大。车马出行是汉墓壁画中常见的题材。

鉴赏: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声势浩大。

(3)娄睿墓壁画汉代以后,壁画艺术发展很快。现在发现较大的是山西太原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壁画(图5),面积有200m2,规模宏大,构图完整,技艺成熟。墓道左右绘出行、归来图;甬道和墓室前壁绘门卫仪仗;墓室内绘墓主人生活图;天顶绘天象和十二辰图。壁画的规格、形制虽然不同于中原传统而带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但从构图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刻画,直至鞍马、走兽的勾描,无不显示着北朝时期的创作水准,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img5

图5 娄睿墓壁画(出行图)

鉴赏:人物形象的刻画准确生动,注意比例。

2.画像石和画像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指砌在建筑上的雕饰图像的砖石,多砌于墓室中,也有一些用于装饰地面上的石碑、石阙、石祠堂。画像石是刻在石头上的绘画;画像砖则是将图像模印于砖面上烧制而成。

地点:主要发现于山东西部、江苏南部、河南南阳、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等地。

在山东省发现的汉画像石最为丰富,有50多个县市已发现画像石,其中以长清孝堂山“郭巨”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画像石最具代表性。

作品:

(1)长清孝堂山石祠长清孝堂山石祠建于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前,石祠内东西北三壁及石隔梁上以阴线刻有36组图像,内容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及老子等历史故事和车马出行、宴饮百戏战争场景等画面。

(2)武氏祠画像石武氏祠画像,它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汉代画像石中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历史故事像最为丰富,如武梁祠山墙画的画像分为上下四层,除最下层表现的是宴饮,车子出行狩猎、战斗等现实生活的描绘外,其余部分都是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雕绘。采取平面减地又加线刻的技法。

武氏祠画像石的题材,始祖于帝王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共分三层,第一层描绘了列女,有鲁秋明戏妻等;第二层描绘了孝子,有闵子骞失棰等;第三层描绘了刺客义士,有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鉴赏:这种多层分格的方法,使画面细致而紧密,均衡而富有装饰性。

《荆轲刺秦王》选择了荆轲在殿堂上追杀绕柱而走的秦王不成,自己已被人抱住不能脱身,仍然愤怒地掷出匕首刺穿木柱这一紧张的瞬间,秦王猝不及防的极度惊恐和荆轲孤注一掷的奋力拼搏,构成了故事高潮的两种对立心理因素。

鉴赏:抓住紧张的瞬间变化,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闵子骞失棰》故事据《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云:“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以德行称。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藁枲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将欲遣妻。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画面选择了故事最后一个情节,闵子骞父亲醒悟“失辔”的原因之后,从车上转身抚慰既受虐待又受委屈并且下跪为后母求情的儿子,其父左手抚一子,转身以右手抚子骞脖颈,表现出愧爱交加的怜子之情。

鉴赏:形象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表现性强,故事性强。

技法:

武氏祠画像石是采用阴刻与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即形象外形平面的凸起,形象轮廓的内部则以阴线刻,形象外凹下部分,用法刀凿成密密的平行条纹,这种技法,称为“减地平雕加阴线刻”。

(3)南阳画像石河南是古代的文化中心,其中以南阳地区最多。南阳经济繁荣,豪强集中,南阳画像石题材包括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及神话。形式有阴刻及平面铲地等。

内容还有天文图像的日月星座等,这些天文图像多以人物或动物来表示,更具形象化,富于生气。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如乐舞百戏、车骑出行、骑射、宴饮等,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雕刻不求细致,留有粗糙的凿底纹,构图疏朗,形象夸张,注重神似,手法质朴粗犷。

《二桃杀三士》故事记载于《宴子春秋·谏下篇》,说齐国有三个勇士都很勇敢,能搏猛虎。晏子认为他们傲慢无礼,对国家有害,便建议齐景公送给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自己论功吃桃,三人都夸自己有功,争要桃子,最后公孙接、田开疆认为自己功不如古冶子却取桃不让,是贪,如不死是无勇,便还桃而死,古冶子认为自己独自活着是不仁,也还桃自杀。

画面中除了三个勇士和盘中二桃外,并没有其他景物点缀,人物的动物形态和主题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体现了以独幅画面表现故事内容的概括能力。画中笔法简练豪放,线条粗犷劲利,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绪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鉴赏:笔触简练流畅,人物生动传神,场面布局紧凑。

《虎拉车》想像力的丰富和大胆的提炼与夸张,对象最具典型特征的姿态动作与强力动感的美。《虎拉车》,车为方舆无轮,下绘云气,车上有飘扬的羽毛华盖及两羽人,车前由3只翼虎牵引,像是腾云驾雾向前奔驰。

鉴赏:大胆而合理的艺术夸张变形手法,更显出了活力、速度感和运动感。

(4)四川画像砖《盐井图》打井取盐,画面把井下取盐的情景刻画到了地面上,用透明的画面刻画了地下取盐的情景。

而多数画像砖集中发现于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四川成都地区。四川画像砖是用黏土模印烧制而成的实心砖,从题材上看,几乎找不到描绘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而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场面。

鉴赏:强调对细部的勾勒和对动态的夸张,画面刚柔并济。

《弋射收获》描绘劳动生活场面的画像更是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成都扬子山出土的《弋射收获》画像砖,分上下两部分。上图是弋射,图中以游动的群鱼象征郊野的池塘,几朵将要凋零的荷花和熟透的莲蓬竖立于水面,远处两株落叶的枯树引喻出秋天的景色,并与下图的收获情景相关联。池塘中一群似乎惊觉的水鸟忽然张皇而逃,岸上隐蔽在树下的两位猎人正引弓待发,或仰射或平射,凝神贯注,找寻着一发即中的目标,人物动态刚健有力。画中水鸟的惊逃和猎人的引弓欲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整个环境由静变动的瞬间变化,构成了高潮来临之前的紧张而有趣的情节,唤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充分地传达出郊外射猎那种张弛变化,惊险叠出而又轻松活泼饶有趣味的生活节奏。下图是收获,画中人物正在收割稻谷,右边二人挥镰而割,中间三人弯腰收拾捆扎稻穗,左边二人手提饭篮送饭到田间,构成一幅丰收季节的田间小景,具有朴实浓厚的生活气息。

鉴赏:秋天的两个画面表现在一砖上。通过留白,使上下两个画面拉开了空间距离。构图紧凑,注意瞬间变化,造型基本准确,人物姿态优美。

(5)陕西画像砖陕西画像艺术秦代的画迹留下甚少,现藏陕西博物馆的模印画像空心砖,印有侍卫、宴饮、狩猎等形象,简洁明快,其中射猎场面最为生动,猎手骑马飞驰,引弓追射,小鹿急速惊逃,画面紧张激烈,富于生活气息,是了解秦代绘画面貌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外,在陕西临潼和咸阳秦宫遗址发现秦代的模印画像空心砖,以及在咸阳、兴平先后出土有四神纹的画像砖,说明在秦代和西汉的建筑构件上,已经出现了画像艺术的形式。

陕西省以陕北绥德出土的画像石最多,其他在米脂、榆林也有发现。在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圣贤节烈的历史故事,除部分神话传说之外,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场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表现陕北农村乡土情调的画面,如《牛耕图》和《禽、马、牛车》、《放牧图》、《麦穗图》等。

另外,描绘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之多,也是绥德画像石的特点;而在布局结构上更独具风格,花纹边饰在画面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外在石块上采用分格的表现形式,即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然后在格内刻出各种内容的画像,这种形式在画像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雕刻技法也是以减地平雕加阴线为主,但也有在减地后凸起的形象轮廓内用墨线描绘细部。对形象的刻画概括、简练,取得了质朴而简洁有力的效果。可见当时画像艺术之繁荣。

鉴赏:形象质朴而简洁有力,富于生活气息。

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物。汉代,人们将它们视为瑞祥物,视为天上的四个神灵,以此表示四个方位。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朱雀代表南方,玄武代表北方。见于瓦当、铜镜、墓室壁画等。

3.唐代的墓室壁画

唐代壁画极盛,从宫廷画家到士大夫画家、民间画家都作壁画,有的画在宫殿、厅堂上,有的画在佛道寺观内,有的画在石窟和墓室里。墓室绘画自秦汉时期兴起以后,一直经久不衰,唐代的墓室壁画依然兴盛。目前发现的唐代墓壁画保存较好的是乾陵附近出土的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壁画。其内容丰富、技法熟练,反映了唐代壁画的高度水平。

(1)李贤: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死后追封为章怀太子。其墓中,有壁画50多幅,面积近400m2,画面保存完整,内容大多反映李贤生前生活片段,也描写有迎接外宾的场面。壁画的内容包括狩猎出行、宫廷生活、对外关系等。其中《客使图》(彩图2)是一幅很有特点的壁画,描绘了唐代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画中主管接待的唐代官员与面相、衣着各不相同的客使,鲜明地体现了各自的身份。前者神情自若,不卑不亢,态度从容,后者严肃谨慎,形成明显的对照,表现了唐代墓室壁画的新内容和更为成熟的绘画艺术水平。

作品:

“礼宾图”:其中有两幅“礼宾图”,描绘唐代官员引领宾客和外国使节谒见太子的情景,左三人是迎送宾客的官员,右三人是外国使者,画面着意表现了唐朝官员沉着端雅的风度和客使们恭谨的神态。线条采用铁线描,用笔紧劲、刚硬,并熟练地运用了晕染法,使发髻帽饰、衣纹皱络显得层次分明。

“马毯图”:另一幅“马毯图”描绘唐朝盛行的马球比赛,20多人骑马奔驰,追逐击球,场面紧张热烈。马毯又名波罗毯,是古代由波斯(今伊朗)传入唐代的一项体育运动。这幅画结构严谨,画面布置恰当。

“狩猎图”:画一支由50多人组成的队伍骑马出猎的场面,人马雄壮威武,十分壮观。

“观鸟扑蝉图”:画宫女们的悠闲生活,3个宫女神态不同,动作轻柔,流露出无聊惆怅的心情。线条处理富有变化,能以浓淡粗细不同的笔触表现出不同的质感。这些都是李贤墓壁画中的珍品。

鉴赏: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线条简洁生动,技巧熟练,用笔刚健,色彩艳丽。

(2)李重润:懿德太子名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与妹妹李仙惠同时被武则天处死,年仅19岁。李显复位后,追赠为“懿德太子”。墓的规模较大,墓内遍布壁画,墓道两壁有青龙白虎图、驯豹图、架鹰图、狩猎图、列见图、侍女图等。其中“宫城图”,背景山峦巍峨,前有高大的城墙和豪华富丽的宫殿,色彩金碧辉煌。“仪仗图”绘有196人组成的仪仗队,分步兵、骑兵和车队三部分,旌旗如林,队列严整。画面用工笔重彩,气势雄浑。“鹰犬图”描绘出猎以前猎鹰侧目注视、猎犬机警顺从、等待命令的表情,也很生动逼真。“执扇宫女图”画两个拿着大团扇的宫女,丰满端庄,是标准的唐代妇女的形象(图6)。

img6

图6 懿德太子墓壁画之一(执扇宫女)

他的墓是现已发掘的最大的一座唐墓,墓内的壁画有40多组,约400m2。主要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皇家宫阙、仪仗和宫廷生活等。其中许多宫女的优美形象和笔墨色彩技法,都可与同时期的卷轴画相媲美。

鉴赏:表情生动逼真,形象丰满端庄,想像力丰富。

(3)李仙蕙:永泰公主李仙蕙,是中宗李显的第七女,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女,被武则天杖杀,死时年仅17岁。中宗复位后,迁葬乾陵附近,追封永泰公主。墓道墓室中画满重彩壁画(彩图3),色彩艳丽,线条清晰,是唐代壁画中的杰作。但剥落严重。

“宫女图”保存较完整。画上描绘了两组宫女的行列,右边一组9人比较清晰,由手挽纱巾者率领;其后各人分别手捧一样东西,有玉盘、烛台、香炉、团扇、杯盏、如意、拂尘、包袱等,行列参差错落而有次序,徐徐而行与左会合。人物造型优美,比例匀称,人物有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描绘了低语、倾听、回顾、凝视等各种神态,表现出宫女端庄、拘谨、娴静的神情姿态,彼此呼应,连成一气,毫无松散杂乱之感。简练飘逸的衣纹,柔中有劲,不仅表现了衣服的质感,也表现了女性的婀娜姿态。使人感受到公主寝宫中宁静、舒适的气氛。

鉴赏:构图参差错落而有序,人物造型优美,比例匀称,线条柔中有刚。

二、寺庙壁画

寺庙壁画是宗教内容的传播形式之一。唐代壁画内容一般为道教、佛教人物画。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带来了佛教的传播,从南北朝开始,佛教壁画和雕塑大量涌现。甘肃省敦煌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包括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三处,而以莫高窟内容最为丰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坡地上。石窟南北相连长达1600多米,是我国最大最丰富的石窟群。

宗教的教义通过它的各种经典加以传播。由于这些教义抽象难懂,不易为广大群众接受,所以就采取了绘画、雕塑这些生动具体的艺术形式,把那些抽象难懂的宗教教义,变成通俗易懂,便于群众接受的艺术形象。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和其他一些著名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就是这样产生的。此外,在我国流传的一些其他宗教,如道教,也留下了重要的壁画艺术作品。山西永乐宫壁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壁画。

内容:

“恶以戒世,善以示后”在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所记述,壁画的内容有“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恶以戒世,善以示后。”描述了“鲁灵光殿”里的壁画内容和表现手法,并明确指出壁画中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正反面形象,是为达到“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目的。

先圣先师此外,在学府里的壁画,也多有先圣先师或有关的形象出现,如《后汉书·蔡邕传》载:“光和元年置鸿都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在祠庙内也绘有壁画,如《后汉书·延笃传》所载:延笃“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

道教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就是我国现存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壁画。

佛教壁画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群,包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而以莫高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敦煌石窟的建造始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不断修建,共开凿了1000多个洞窟。现在保存完好的洞窟还有492个,窟内有塑像2000多尊,壁画45000多米。

1.佛教壁画

从南北朝至隋、唐,是我国佛教艺术最为兴盛的时代。这时期许多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如吴道子、杨庭光等,都积极参与了佛教艺术的创作。据传吴道子常在佛寺画壁画,一生画过300多幅壁画,被称为画圣。可惜的是,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除石窟的壁画以外,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为数极少了,只有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使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当时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的面貌及其发展的过程。佛教在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敦煌又较早受到影响。因此,敦煌石窟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他如新疆克孜尔,甘肃麦积山等石窟也有存留。

这些壁画,主要以佛教为题材,内容十分复杂,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果按照壁画内容的性质,可以大体上分为:本生故事、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五大类。

(1)北魏时期的本生故事

南北朝时代充满战祸、灾难、动乱的现实,使这个时期的壁画充满了血腥味道。

作品:

《鹿王本生图》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图》(图7)是莫高窟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鹿王本生”说的是故事中释迦牟尼前生为九色鹿,曾救一溺水人,溺水人为谢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愿为它的住址保密。王后夜梦九色鹿,欲得其皮作褥,其角为饰。国王便重金悬赏求鹿,溺水人贪赏,告发九色鹿的所在位置,而最终受到报应。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宣传的是善恶报应,赞扬了九色鹿王的无私精神。

这幅壁画将故事情节以连续画幅的形式连接在长带形的构图里,分段描绘了故事情节,十分严密而生动,突出地塑造了鹿王的美丽形象。故事展开的情节自画面左右两边向中间发展,把鹿王向国王倾诉溺水人背信弃义的事件放在构图的中心,构思十分巧妙。其中车马等画法和形象都有汉代美术的明显痕迹。这种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非常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

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最亮部分用白粉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设色浓重强烈,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色。由于年久变色,原来深一点的颜色已变得很暗,或成了灰黑色。勾画形象的轮廓线,是用很遒劲刚健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手法自由而纯熟,画风严谨。

画中的山水,是用土红色或蓝绿色平涂的,无皴擦,起装饰作用。树木的枝干是用土红色画的,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鉴赏:以连续画幅的形式构图,主次分明,构思巧妙。

img7

图7 《鹿王本生图》(局部)北魏·甘肃敦煌莫高窟

《舍身饲虎图》254窟(北魏)(彩图4)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题材常见于早期佛教壁画中。在构图形式上非常引人注目。它将故事发展的几个情节:太子刺颈流血、舍身投崖、饿虎围食、两兄悲号报信、国王王后悲泣、造塔埋骨诸情节严密压缩在同一画面中,自上而下再回转向中心的方式组织在一个画面里,围绕王太子舍身饲虎勇于自我牺牲这个主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反复出现,从而不断深化它所宣扬的主题。

整个画面以棕黑色为主,人体用粉色烘托,给人造成幽冷沉闷、阴森恐怖的气氛。

鉴赏:它将故事发展的几个情节组织在一个画面里,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题突出。

《五百强盗成佛图》南壁上的五百强盗成佛图表现五百强盗被官兵追杀,并受到剜眼酷刑后,得到佛的拯救,两眼复明,最后皈依佛教的故事,此传说流行于西域,但画面人物建筑是中国式样(图8)。

此图为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官兵骑马戴盔披甲,手握长枪,与穿麻鞋的强盗展开厮杀。官兵以精良的装备和有利的地形等优势进逼强盗,预示强盗必败。该图采用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一开始即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引人入胜。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人物生动自然,面貌神情具备,画面上部飞天舞动,与下部的场景形成对比,有装饰美感。

img8

图8 《五百强盗成佛图》

以上的石窟壁画常以红、白、蓝、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构成了一种严肃沉重、阴森凄厉的气氛,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这种以表现苦难和自我牺牲为主要特色的佛本生故事之所以能占据主要的地位,是和南北朝时代充满战祸、灾难、动乱的现实分不开的。

(2)唐代大量净土经变画

唐代的敦煌壁画在题材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题材广泛,场面宏大,色彩瑰丽。无论是人物造型,绘制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由于充满动乱和苦难的南北朝已经过去,人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像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那样悲惨的“善行”离人们的现实生活相隔太远,人们更希望看到佛教所宣扬的死后的天堂,即佛、菩萨所生活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模样,所以初唐力倡净土往生(即佛教宣扬的佛、菩萨所生活的极乐世界。据佛经说,这个世界庄严皎洁没有污浊和烦恼,故名“净土”),不论什么样的人,只要一心念佛均可得以往生净土。这一形式比起前代提倡苦修苦行要简便得多。同时,唐代社会繁荣,统治者生活奢靡,也为普通民众隐现出来世追求的虚幻世界。所以敦煌壁画出现了大量净土经变画。“经变”就是佛经的图像化,如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等。其中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变尤为人们所欢迎,它展现了宫殿房舍、香花妙音的极乐场景,人物众多,建筑物绘制精巧,使整个洞窟如同一个净土世界。

在唐代的许多西方净土经变壁画中,除了画中央描绘庄严肃穆的佛在说法的情景和围绕着佛的众多的菩萨、弟子等的优美形象外,画面上还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欢乐的歌舞伎乐和优美的飞天散花等景象,充满了欢腾的气氛。其构图宏大严整、形象优美、色彩灿烂、艺术想像力丰富,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中,飞天的形象尤其引人注意。

作品:

飞天(彩图5)是佛教八部众天神之一。佛经上说,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宝山之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每当乐鼓齐鸣,佛说法的庄严时刻,她们就出现在天空。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有270多个洞窟绘有飞天,总计4 500余个。这些飞天大都画在洞窟内较高的壁面上,配合整窟壁画,起着装饰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意境。

在这些飞天形象中,唐代的飞天尤为精彩。她们面相丰满圆润,体态婀娜多姿,临风飞舞,自由自在轻轻飘浮于天空云彩之间,不论是平驰、斜趋、仰升、还是俯降,都如同游鱼戏水,飞鸟当空,自在、轻盈而又非常美妙。飞天的姿态以柔媚取代了狂怪,以飘逸轻盈取代了激越粗放。这是世界绘画史上最巧妙而又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

鉴赏:一改早期的呆板V字形形象,人物生动优美,色彩鲜艳,装饰性强。

敦煌画中的佛、菩萨、阿罗汉像和供养人像

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各种佛教形象,如佛、菩萨、伎乐飞天、天王力士、金刚罗汉等,都保持着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佛、菩萨等像虽然是想象中的宗教人物,但也是依据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去创造的。特别是菩萨像,因为它不像佛像那样要受固定形式的束缚,所以大都采取比较自由的姿势,作世俗生活的装束: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着天衣,上身半裸,露出丰满的肉体,肩搭帔肩,一直垂到脚底;胸前杂饰璎珞串珠,臂腕都戴环钏;面相端丽,如果唇角不画出波式的胡须,一般很容易误认为他是十分动人的妇女形象。

佛的形象着重于内在精神的描绘,一般都很少有表情流露在外,通过内心的刻画以表现佛的慈祥、和蔼和亲切感。菩萨形象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美的特征。在菩萨面前,人们已感受不到神的威严,他们或端庄文静,或窈窕多姿,或丰腴艳丽,无不亲切、温柔、高雅,故有“菩萨如宫娃”之说。

佛、菩萨、阿罗汉是虚幻世界中的人物形象,而供养人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因为供养人是出钱修窟的人,他(她)们把自己的像也画在壁上,表示这窟内的佛、菩萨是他(她)们所养的,所以他(她)被称为“供养人”。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从北魏至清代,各代都有,不可胜数。他(她)们包括封建社会不同时代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人物,皇帝平民,男女老幼,形形色色,构成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封建社会的人物画廊。

供养人像或似佛陀一般宽衣博带,气度雍容;或像菩萨一样体态丰腴,浓丽多姿。画工们用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去描绘佛教内容,用生活现象去解释宗教教义,必然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主观认识和美的理想。正是凭借民间匠师们非凡的创造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唐代的佛教美术有了大的发展。

敦煌壁画中的图案装饰,如石窟里面的窟顶(藻井、天井、人字帔)、龛座(龛楣、莲座)、背光(顶光、身光)、服饰和经变的边框,都是由各式各样的图案组成的,

鉴赏:形象重于内在精神的描绘,色彩丰富,造型优美,装饰性强。

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以前若干世行善的故事。

“净土变”六朝时期流行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唐代流行“净土变”。“净土变”是佛教中的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而画工按现实贵族生活状态对佛经描述的再创造。它是盛唐歌舞升平现实景象的折射。

“经变”就是依据经文的内容所绘制的佛教壁画。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其次是“维摩经变”、“法华经变”、“涅槃经变”等。

2.道教壁画(元代)

我国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壁画,以山西永乐宫的元代道教壁画(彩图6)最为重要。永乐宫是元代初年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原建在山西芮城县永乐镇,传说为道教祖师吕洞宾建造,名为大纯阳万寿宫,因永乐镇为吕祖故里,习称永乐宫。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处于淹没区,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古迹,1959~1964年按原样迁建到芮城县城北郊。

永乐宫的五座建筑(宫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吕祖殿、重阳殿)中均绘有道教题材的壁画,总面积达1005.68m2(包括拱眼壁画)。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m2。画面高4.26m,全长94.68m。

作品:

《朝元图》壁画《朝元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像。共画天神289尊,帝后主像高达2.85m,玉女身高也在1.95m以上,超过了一般真人的高度。朝拜队伍大体分四层排列,朝北向行进,人物拱笏捧圭,神情肃穆,场面十分壮观。

画面整体布局按照对称仪仗形式,以“三清”为中心,表达所谓“三清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气派。帝君身材魁梧高大,神情温肃。众神男女老幼形态各异,衣冠服饰各不相同。

人物的神情面貌极富变化,有横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语的玉女,有神态恭谨的仙人,也有温文儒雅的学士,有脱俗飘逸的真人,也有状貌奇特的天神,形象顾盼有神,情态感人。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各种自然景物,特别是云气的描绘,都得到绝妙动人的刻画。珠宝饰物用短线,笔底坚实,浑厚有力,交接严密,藏锋回笔均不见起止之迹。在帽、领、袖边及一些器物上又用沥粉贴金,造成立体的效果。

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是永乐宫壁画艺术的又一特点。在富丽华美的青绿色基调下,有计划地分布了少量的红、紫、深赭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及素描关系。植物色、石色兼用,以天然石色为主,所以能经久不变。

鉴赏:人物的神情具备,线条豪放洒脱,一气呵成。色彩华美,主次分明。

纯阳殿(俗称吕祖殿)供奉吕洞宾,壁画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殿内东西北壁上连续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将吕洞宾降生、赴考、得道及度化人世种种神异传说逐幅画出,又以山水连接一体。

《钟离权度吕洞宾图》生动地刻画了身材硕壮、性格豪爽的钟离权启导文弱拘谨的吕洞宾悟道的情景。前者目光炯炯有神,后者拱手沉吟思索,较为鲜明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鉴赏:人物形象生动,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重要作品,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它既有唐代绘画雍容博大的气概,又有宋代清新秀丽的风格,是唐、宋绘画艺术特别是壁画艺术的直接继承。目前发现的我国古代绘画遗迹中,元代人物画大幅极少,而永乐宫这样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壁画,出现在士大夫文人的山水画占统治地位的元代,是特别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