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鉴赏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鉴赏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先是穴居、巢居,然后利用天然材料(木材、石材)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正是这种原始的木架(骨架)结构,奠定了古代建筑在结构体系上的基本特征,而且数千年来无较大变革,沿用至今,只是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细而已。(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可以看到最早的木架构的建筑的雏形。)

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商朝后期,奴隶主开始建造大规模的宫室和陵墓。到了西周以后的春秋时代,统治阶级营造许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过商、周的改进,从此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奴隶社会里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期在技术上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则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封建社会(约从战国时期开始):从战国开始,中国城市的规模比原来更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而且出现了砖和彩画。燕下都是现存战国遗址中的最大者,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的易水岸边。临淄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目前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它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另外在湖北出土了一处建筑遗址,为阑干式建筑。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春秋时期,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必须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青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到了秦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他每灭一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一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合的作用。

秦朝统一中国,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渭水南岸的阿房宫,在今西安西北的阿房村)、陵墓(秦始皇陵,在今西安临潼骊山)、万里长城(秦始皇把原有的长城连成一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长达3000余公里,现仅存部分遗址)、驰道等庞大工程。

汉代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繁荣时期。突出表现为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柱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木结构已形成。西汉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和苑囿,如长乐宫、未央宫等。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并已出现了在长方形和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窿顶。

汉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分裂的一个历史时期。其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隋代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建筑上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开凿南北大运河,修建长城。著名遗存建筑——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臂拱桥。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的古城长安由隋代规划兴建,唐继承后又加以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最为严整的城市。如大明宫的规模,若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大唐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的发展和提高。

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迟缓状态,但是,明代的故宫却是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

故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四角各有一座结构精巧的角楼。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

其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前三殿、后三宫坐落于全城的中轴线上,气势雄伟,豪华壮观,为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别具一格、辉煌壮丽,并具中国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宫。

这一时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以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而著称。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