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4”会议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的签订
德国统一的最终最关键的保证,乃是获得苏、美、英、法四大占领国的一致认可。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发展得如此神速和如此的一边倒,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亲和力表现得如此强烈,不仅大出苏联领导人的意料,也引起西方国家领导人的某种疑虑。虽然科尔在宣扬民族自决原则的同时一再表示:“第四帝国是不会出现的。我们从历史中学到了东西”;德国的世界强权之梦已一去不复返,决不允许从德国土地上再产生惊惧和恐怖。还在科尔提出统一的《十点计划》的翌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发表谈话,认为德国统一进程应当遵循四项原则:1.必须实行自由自决,以什么方式统一,应由德国人自己选择;2.统一后的德国应继续留在北约和欧共体内,不得以此为代价换取统一;3.统一必须有利于欧洲的全面稳定,这是一个和平的、渐进的过程;4.必须遵守欧安会最后文件确定的原则,承认欧洲的现有边界。美国以此原则为前提,在1990年初拟定了“2+4”方案,所谓“2”是指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4”是指美、苏、英、法四国,美国人希望通过“2+4”外长会议,按自己的“原则”解决德国统一问题。1990年2月初,贝克同来访的联邦德国外长根舍就德国统一问题进行秘密会谈时,根舍表示同意美国的“2+4”方案,不同意英国和法国的第一选择“4+0”方案(即由四大国会议决定德国的统一),同时强调,首先由两个德国决定自己的命运,谈判的顺序应当是“2+4”,而不是“4+0”,也不是北约盟国或欧安会35个成员国统统参与德国统一的谈判。贝克在好不容易说服英国和法国“尊重”美国的“2+4”方案后,2月8日就在莫斯科向戈尔巴乔夫“兜售”他的“2+4”方案,并让苏联人明白,美、英、法三国都一致反对统一后的德国中立化。
苏联的态度就成为如何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关键。1990年2月10—11日,戈尔巴乔夫对来访的科尔总理说,必须由德国人自己解决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问题,苏联将尊重德国人的决定;德国问题应在不破坏现有力量平衡、不改变战后欧洲边界、尊重四大国的责任和权利背景下解决;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对苏联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当时苏联尚未放弃统一后德国中立化的设想,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贝克的“2+4”方案。但两天后当出席渥太华的北约和华约相互开放天空(即允许对方在自己的领空飞行)外长会议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打电话告诉戈尔巴乔夫,美、英、法的“2+4”方案有某种“新内容”时,戈尔巴乔夫同意了,但对方案措辞还需作修改。贝克的美、英、法“2+4”“新”方案内容为:先由两德商量有关统一的法律、经济和政治问题,再由两德外长同苏、美、英、法四国外长讨论德国统一的有关外部问题,包括统一德国的联盟归属、四大国权利和柏林地位、战后边界等问题,精神着重在六国外长的“商讨”。与会的北约和华约其他国家外长得悉此方案后,纷纷指责大国搞的越顶外交,忽视他们的利益。波兰反应尤为强烈,担心西部边界得不到保障。
1990年5月5日,两德外长和苏、美、英、法外长在波恩举行第一次“2+4”外长会议。会上苏联拒绝统一后的德国成为北约成员国,而应纳入迅速建立的全欧安全结构之中;反对民主德国按照西德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这就表明苏联同其会谈伙伴在德国统一后联盟归属、德国统一的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5月30日戈尔巴乔夫在访美途中公开扬言,德国统一后必须中立,他不会由于苏联面临国内问题而改变这一立场,西方国家如果坚持其立场,只会破坏近一年来东西方不断发展的关系。而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国在统一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上则固守其原立场。6月初布什总统对来访的戈尔巴乔夫就有关德国统一问题提出九点计划,如同意与苏联达成苏联军队继续留驻民主德国数年的过渡性安排;重申统一后的德国不拥有核武器及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保证不在民主德国地区部署北约部队;确保战后边界不受侵犯,德国不向波兰、苏联提出任何领土要求;美国赞成联邦德国同苏联作出双边经济安排,联邦德国将在过渡时期内支付苏联在民主德国的部分驻军费用,并将对苏军撤回苏联后的安置和住房提供财力资助等,主要是“照顾了”苏联的“安全”和经济利益,而只字未提德国统一后的联盟归属问题。苏美首脑在这次会晤中并未在联盟归属问题上达成妥协,他们实际上依然把德国统一问题置于“争霸欧洲”的大国利益格局内,而很少顾及德意志民族的自决原则和利益。苏美之间的这种分歧,导致1990年6月22日在民主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第二次“2+4”外长会议未能就主要议题:德国统一后的联盟归属问题取得突破。但是苏联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提出一个新的方案:五年内分三时段撤出在柏林和德国的全部外国驻军,德国的军队(两德共约60万)减至20—25万,这时德国可以自由归属北约。苏联新方案本身实际上已放弃了德国中立化的主张,只是用五年过渡时期的办法同西方诸国讨价还价。虽然西方各国当即拒绝了这个方案,但也不能不准备寻找妥协。会上各方一致同意加速磋商,力争在1990年11月欧安会首脑会议前结束谈判。
真正突破“2+4”外长会议在德国联盟归属问题上的僵局的,应是两个德国统一进程迅速发展的本身,以及两个德国“民族自决”的政治经济“攻势”。民主德国的大选和两个德国第一个国家条约的签署,促使7月初的北约伦敦首脑会议发表宣言,建议华约和北约宣告不再互为敌人,北约放弃以前的防御战略,适当限制统一后的德国兵力;与此同时,民主德国德·梅齐埃政府与西德和西方立场趋同,华约成员国波、捷等也都赞成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苏联不仅失去反对民主德国按联邦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实现德国统一的“根据”,而且也逐渐失去坚持德国中立化主张的“基础”。形势迫使苏联人需要作出重大的妥协抉择。正在这时,1990年7月15—16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外长根舍、财长魏格尔(Theodor Waigel)访苏,希望消除德国统一的主要外部障碍。戈尔巴乔夫先在莫斯科同科尔会谈,尔后即同科尔飞到其家乡高加索,在斯塔夫洛波尔继续会谈,双方很快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16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八点共识”,引起轰动:1.德国统一后的领土范围包括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和整个柏林;2.一旦完成统一,四大国就将停止其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3.统一后的德国可以自由决定其归属哪个联盟;4.苏联在民主德国的驻军将在3—4年内全部撤走;5.在苏军撤出之前和之后,北约部队均不向民主德国扩张;6.苏联军队留驻民主德国期间,美、英、法三国军队继续留在西柏林,但人数和装备不得超过现有水平;7.统一后的德国在3—4年内将其军队减少至37万;8.统一后的德国放弃生产核武器和生物、化学武器。科尔和戈尔巴乔夫的谈判,甩开了民主德国和西方其他国家,不仅突破了统一后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而且消除了德国统一的基本外部障碍,确定了“2+4”会议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雏形。这次戈尔巴乔夫和科尔的“1+1”的会晤被称为“莫斯科奇迹”,舆论界称这是科尔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而同时也有人责备戈尔巴乔夫作出如许“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是中了科尔的“金钱政策”的糖弹。诚然,苏联灾难性的经济状况不能不迫使戈尔巴乔夫指望从谈判中赢得经济利益,要求联邦德国在苏联撤军前的过渡时期里提供180亿马克的巨额经济援助,科尔开始只答应给70亿马克,后又表示增加50亿马克,另加30亿马克的无息援助,作为对苏军继续留驻民主德国及其撤离、安置等费用的补贴。苏联从联邦德国共得到用于不同目的的150亿马克。公正地说,这区区150亿马克的“经援”,尚算不上是戈尔巴乔夫作出“妥协”和“让步”的突出因素,更不是惟一因素。戈尔巴乔夫是在当时整个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紧逼下,所能作出的无奈抉择,它客观上大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大业。

1990年7月联邦总理科尔和外交部长根舍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斯塔夫洛波尔(克里木)继续晤谈,为德国统一开绿灯
第三次“2+4”外长会谈于1990年7月17日在巴黎举行。根舍向美、英、法外长通报了科尔访苏情况。波兰外长斯库比舍夫斯基应邀参加。七国外长讨论的主要议题是统一德国的东部边界问题。苏、美、英、法外长一致认为,德国在实现统一后应尽快同波兰签署一项保证波兰西部边界的条约,应把奥得-尼斯河边界作为德波“永久性的边界”这一点写入“2+4”会议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文件,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把它肯定下来。根舍外长表示,联邦德国将修改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和条款,争取在两德统一后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签署和批准德-波边界条约。〔3〕应该说,承认奥得-尼斯河线为德-波边界线,是联邦德国在“2+4”会谈以来作出的最大妥协,对此波兰外长感到“十分满意”。德国统一的核心问题已经解决,“2+4”会议顺理成章地进入结束性会谈。
1990年9月11—12日,“2+4”最后一轮会议在莫斯科举行。联邦德国外长根舍,民主德国部长会议主席兼外长德·梅齐埃,法国外长罗朗·迪马,英国外交大臣赫德,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美国国务卿贝克,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这份有着序言和10个条款的历史性文件,含有五大主要内容:1.冠冕堂皇地表述签约的条件、原则、目的和愿望;2.规定了统一后德国的领土和边界;3.规定了统一后的德国在和平与裁军问题上必须承担的义务;4.规定了苏联撤军后统一的德国的东部地区成为一个特别的军事区,一个“无核区”;5.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其实从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谈判过程和上述条约的内容看,《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的签署,是缔约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其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苏联作出最大的妥协和让步。条约的签署最终清除了德国统一的外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