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通史
1.13.1 一、德国帝国主义

一、德国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概念,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完成时期膨胀起来的民族经济力向外扩张和渗透的载体。当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和侵略之时(如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已具备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而这时的德国,工业革命还刚刚启动,还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本主义弱国,并不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把19世纪90年代定为德国工业革命完成的年代大致是不会错的。德国统一所促成的工业化的第二个高潮,完全改变了德国的社会性质,德国成为完全奠基在工业生产力之上的现代工业国。90年代以后,德国出现了工业化的第三个高潮。这不仅表现在德国工业经济的继续迅猛发展,而且表现在工业经济结构内部通过新的“调整”所产生的巨大扩展力。德国工业化的第三个高潮完整了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特定模式。至于说确定第三个高潮的具体年代,则是困难的,特别是开始年。一些学者把1896年世界经济走出萧条波期进入繁荣波期作为开始年,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如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考察把“90年代后期”作为开始年显得更为科学。1914年由德国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明显地打断了德国工业化的第三个高潮的进程。当德国的大工业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刚刚大规模转向以世界市场为主的世界经济大循环,参与国际大竞争之时,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波周期也刚刚走出大萧条波期,这对德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极为有利。工业革命造成的生产潜力,现在开始普遍奠基在“电力”之上(“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化时代),一发不可收拾地“迸发”出来,使德国的工业生产更大步地跳跃向前。重工业的标志煤、铁、钢的产量和轻工业的标志纺织用棉的消耗都达到世界的前列。德国的铁路建设到20世纪初时已近“饱和”,铁路线长度的增幅相对缩小,但以国家为主的铁路建设的纯投资额,增幅仍在每十年一倍以上。国家对铁路建设投资除进行现代化(主要是电气的应用)的改造而外,主要是增建军事需要的铁路。国家还大力促使煤、铁、钢的大宗出口或转入新的船舰制造业(以铁甲军舰为主)和汽车制造业。商船船队的拥有量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电气工业的总产值,1891—1913年增长了28倍。1913年德国的化工产品销售额达24亿马克,生产了占世界总产量90%的合成染料,出口了占世界化工产品出口总额的28%。这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在世界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所有这些使德国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1900年时,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英国为18%,德国为16%,法国为7%,美国为31%,俄国为6%,日本为1%;十年后到1910年,英国占14%,德国占16%,法国占7%,美国占35%,俄国占5%,日本占1%,德国已跃居欧洲之首,居世界第二位。这个时期由于德国工业经济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贸易额随之大增,从1900年的103.7亿马克增至1913年的208.5亿马克,增幅一倍还多。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紧赶世界贸易超级大国英国。1913年英国占15%,德国占13%,美国占11%,法国占8%,德国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这个时期,除了工业经济“量”的高速增长外,社会生产结构中还出现一些新的“质”的变化。首要的是工业的集中趋势和垄断的普遍化。19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的重工业部门和新兴工业部门就出现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接着各种类型的企业联合体大量涌现。由于巨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因而直接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到20世纪初,占企业总数0.9%的3万多个大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生产的高度集中正是垄断组织产生的基础。在德国,典型的垄断组织是所谓卡特尔,这是一种以同行业之间的契约协定为基础的联合体,各企业独立存在,联合的目的在于“协定”生产和市场,在市场上发挥独占影响,提高各企业的赢利能力。1896年德国卡特尔已有260家,1911年遽增至550—600家。煤钢的生产基本上被几十家巨型企业所控制。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业辛迪加合并了一百多家煤业公司,到1913年已控制德国煤产量50%和鲁尔煤产量的95%。克虏伯公司垄断了军火生产。电气工业掌握在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康采恩手中。化学工业的三大康采恩企业集团,联合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工业垄断组织伊·格·法本康采恩。汉堡-美洲邮船公司和北德轮船公司两家控制了整个德国的航运业。德国卡特尔化的进程扩展到大部分工商业部门,包括书商卡特尔和生产集中程度较低的制针、纺织工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已取得统治地位。垄断必然排斥竞争,而垄断又无法消除竞争,国内市场上是如此(总是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国际市场上更是显得你死我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发展的快慢正是受垄断和竞争的矛盾运动所制约。德国垄断化的率先产生,是同德国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政策分不开的。帝国政府自70年代末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来,还采取特别措施,例如给予高利润的军事订货,实行出口津贴,制订专门的法律,以扶植和加强垄断组织,特别扶植它们的对外竞争能力。如果看得更深一层,可以说,德国的垄断组织是在政府的扶植下组织起来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外在”形式。德国国家手中掌握着整个国民经济命脉(中央银行,铁路,邮电,进出口贸易),控制和引导着各类垄断组织的活动,凝成“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巨大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争夺和扩张。

其次是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德国银行在五六十年代成立高潮时期,其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信贷”业务超过“货币信贷”业务。统一后的七八十年代,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合作金库等都融为一体,以中央银行为其后台,成为新的信贷银行,并直接参加建立工业公司。1880年时,德国信贷银行的总资产有很大的增加,已能提供巨额贷款促使工商业“无止境”的扩大。银行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最常见的是派自己的代表参加工业公司的董事会。德国信贷银行同工业本身的积极结合,促成了德国工业化的高潮。但是到90年代以后,德国的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并和工业资本结合起来。原先一些巨型企业,例如克虏伯工厂和梯森公司,在金融方面并未受银行界的影响,化学工业基本上也不依赖银行,但在这时都不得不与银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柏林商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成了电气工业的主要金融后台,其他大部分工业企业,不论大小,都是得到银行的支持才得以发展的。1909年柏林九家大银行集中全德银行资本的83%。德意志银行一家拥有资本30亿马克,控制了200家企业。柏林六家大银行的经理兼任344家工业企业的董事,这六家银行的董事会还是另外407家企业的监事,而这751家企业中的515名大工业家同时是这六家银行的董事或监事。大银行和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金融寡头。银行由简单的中介人一变而为万能的垄断者。

第三,资本输出也已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虽然这方面德国不如英国和法国,但到1914年,德国输出资本也高达440亿法郎,德国年轻工业开始插足于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工业化时期积储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物力、财力),本国市场已远远不能容纳,而急欲在世界市场上寻求出路。

帝国主义无疑也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组成部分,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把垄断看成是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就当时德国而言,是说得通的。它起码还可以判定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间,这就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垄断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经济腐朽的标志,毋宁说是追逐最大限度利润而四处扩展的原动力。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扩张侵略才是帝国主义经济的真实反映。由于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德国帝国主义也具有区别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的自身特点。德国帝国主义的主要特性是它的容克-资产阶级性质。这是由其政权的性质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德国的资产阶级从未单独占有政权,政权主要垄断在容克地主阶级手中,这种情况到帝国主义时期依然如此。在经济上,容克掌握大部分地产,从事资本主义经营,他们的经济利益同资产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并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帝国主义时期,容克和资产阶级日益融合为一。容克、大地产主大量加入垄断工业企业和银行业,例如西里西亚大地主沙夫哥彻家族不仅占有西里西亚大量地产,而且还加入上西里西亚石煤开采,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工业企业家和金融寡头则力图购置地产,挤入贵族行列。克虏伯家族成了克虏伯·冯·波仑-哈尔巴赫男爵家族。容克的经济利益向资产阶级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向容克紧靠。正因如此,容克阶级使整个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德国的社会生活打上了它的烙印。半专制主义的统治形式和半封建的意识形态继续保存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和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甚至打着“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旗号)急切的掠夺扩张欲望结合在一起,给德国垄断资本的掠夺性带上了强烈的军事色彩。此外,德国帝国主义还具有现代化大资本主义技术和高度组织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