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通史
1.12.5 作者评曰

作者评曰: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和德国的工人运动,都是在社会民主主义的旗号下开展的。马克思当时也支持打这样的旗号,目的是能在这个“和平时期”在欧美各民族国家内尽可能多地团结工人群众和社会主义追随者,发展壮大自己。但是革命,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因此,他强调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坚持革命的原则,不致由于民族国家内部长期的和平合法斗争的环境而淡忘了未来的暴力革命。德国工人阶级在反对“非常法”时期的成功斗争,是马克思的革命原则同统一后德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它不仅开创了德国工运史上辉煌的“英雄时代”,而且标志着从民族工运发展到国际工运:不仅在民族国家内部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而且成为国际工运的典范和领导。

正是在这个光辉胜利的时刻,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却发生分裂。这似应从对时代的看法分歧中寻找背景。社会民主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革命原则包裹在和平行为、合法斗争、议会民主的外衣之内,基本上是排斥暴力革命的。当列宁根据马克思的革命原则,称时代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最高也是最后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各国的社会民主党需要转向,共同对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发起革命的冲击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原先存在的思想分歧,在时代与革命问题上发生公开分裂。党内社会民主主义右翼(伯恩斯坦为代表),认定现代化工业化时代不存在革命的危机和革命的形势,它站在德国民族工运的立场上,力主通过和平的道路长入社会主义。左翼则完全站在国际工运的立场上,紧抱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力主进行革命的冲击,而不顾及是否存在革命危机和革命形势。以后德国工人阶级在左右翼两难的选择中,大部分追随右翼社会民主主义的民族工运,只有小部分追随左翼社会民主主义的国际工运。据我看,被称为有“中”派倾向的倍倍尔,他的主张和态度较为正确,他既坚持革命的原则,又不放弃议会的民主;既照顾国际工运的潮流,又照顾民族工运的利益,既对党内错误思潮作原则的批判,又尽量团结党内同志,不作无谓的组织决裂。可惜他在1913年就去世了。

注 释

〔1〕德文中橡皮一词为Kautschuk,与考茨基Kautsky名字发音很相近,人们因此讽刺考茨基议案为“橡皮决议案”。橡皮者,富有弹性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