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和恩格斯
西欧早期的无产者反对其剥削者的斗争,几乎都没有取得什么结果。19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法国里昂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都相继失败。鲜血从西欧大地上流过,而创伤依然如此刺痛,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日甚一日,工人阶级的处境越来越不堪忍受。在这种条件下,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已成为时代的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是给无产阶级以理论武装,胜利地从事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同时还存在一个任务,就是把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应当说,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产生于西欧,但它的创立者却是德意志民族的两个伟大的儿子。马克思和恩格斯解决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莱茵省是德意志兰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区,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深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位犹太血统的律师,崇尚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革命,但却是一个德意志的、普鲁士的爱国者。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时已经显示出他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天赋。他在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人在选择职业时是不自由的,因为任何人都受到环境的约束。这里已经有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1835年10月起,这位青年曾在莱茵河畔的波恩大学度过了几个愉快适意的学期,忧虑不安的父亲把这位年轻气盛的儿子送往柏林,为了使他变得更加规矩和理智一些。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37),致力于研究历史、哲学、法律,并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思想的深刻影响。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进入柏林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圈子(所谓“博士俱乐部”),当时这一派团聚在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的周围。鲍威尔试图证明基督教是古代社会的精神产物,因而就必须首先对希腊、罗马各哲学学派作一透彻的研究。从历史的观点来阐述这些学派,是马克思大胆尝试的第一项科学工作。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写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虽然贯穿了战斗无神论的精神,但当时马克思还深深陷在黑格尔的玄学之中;他虽然已掌握了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但没有摆脱唯心主义。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对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起了积极作用。

马克思在著述
马克思毕生所攀登的途径,总是紧挨着危险的绝壁。青年黑格尔派懂得在宗教领域内改造他们先师黑格尔的学说,但不懂得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内改造黑格尔的学说。特别是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只能炫耀“哲学比一切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地位崇高得多”,聊以自慰。当时柏林缺乏像莱茵兰那样有相当发达的现代工业,缺少对资产阶级法律观念的强有力的支持。时代斗争一开始,柏林就远远落在科隆和莱比锡之后。在柏林,一种创新的哲学找不到发育滋长的土壤,也找不到探索前进的兴趣。马克思决定回到家乡,走向社会,投入实际。
马克思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由于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识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专制主义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5月,他参加了科隆《莱茵报》工作,该报作为莱茵省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喉舌而闻名全国。《莱茵报》愈想把政府推向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顶端,普鲁士政府就愈加坚持他们在易北河以东的那种落后性。矛盾一日尖锐似一日。报社比较激进的编辑人员很快就掌握了该报的大权,马克思是其中最年轻、最有才干的一个,这年10月就成了《莱茵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莱茵报》日益带有革命民主主义性质。最初的几篇文章是论述新闻自由的,稍后莱茵省议会关于反盗窃木材法案、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法案的讨论,把马克思的注意力引向物质利益问题。他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批判普鲁士国家反人民的实质,维护劳动大众的利益。黑格尔哲学的国家观是与马克思文章观点背道而驰的。马克思不仅怀疑黑格尔的观点,而且同柏林的友人们分道扬镳了。马克思在《莱茵报》社里还着手研究法国革命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试图作透彻的解剖,这个打算未能实现。由于《莱茵报》采取日益反政府的态度,普鲁士政府下令在1843年4月1日封闭《莱茵报》,虽然马克思在查封前就辞离了《莱茵报》,《莱茵报》还是被封了。
马克思已经没有可能在普鲁士乃至德意志兰境内从事任何公开活动。1843年秋,他同青年黑格尔分子卢格(Arnold Ruge,1802—1880)相约,一起移居巴黎,创办新杂志《德法年鉴》,继续进行斗争。这份杂志仅仅出了一期就中辍了,两位出版者在指导原则上无法一致。卢格无法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偏见,而马克思却已从这些偏见中逐渐解放出来。马克思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精力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理论,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还研究了国家的理论和法国革命的历史,做了五大卷笔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得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结论。1844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重要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前一篇论证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亦即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后一篇指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动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提出了对旧世界进行“武器的批判”和先进理论具有巨大革命作用的思想。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巴黎的1844年,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最有成就的一年。他研究法国大革命,深入地研究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直回溯到中世纪时期;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丰富资料,了解到法国的社会主义经过了卡贝、路易·勃朗和蒲鲁东的活动,开始接近了工人运动,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启蒙”作用。马克思在批判圣西门和傅立叶关于社会主义不应涉及政治的见解时,引用了费尔巴哈的名言: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他进一步发挥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是国家,是社会,在哲学消除了真理的彼岸(指上天、天国)以后,历史的任务就在于建立此岸(指地上、人世)的真理。对天国的批判必然会变成对人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必然会变成对法律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必然会变成对政治的批判。针对当时普鲁士-德意志的形势,马克思已经察觉到,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将中途搁浅,而工人阶级的解放将获得愈来愈大的发展。“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是解放斗争的头脑,无产阶级则是解放斗争的心脏。
由于思想发展的分歧,马克思和青年时代的朋友相继分道扬镳,但却得到志同道合的恩格斯的友谊,从那时起,他和恩格斯并肩战斗了40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于1820年11月28日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市(今名乌塔培尔市),父亲是纺织厂主,希望恩格斯继承家业。和马克思一样,促使恩格斯走上革命道路的,也并非他本人的困苦生活,而是他的智慧。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家庭和周围环境抱着批判的态度。不安的父亲把他送到不来梅的一位牧师家,反而促使恩格斯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不仅同宗教而且同保守的、笃信宗教的家庭精神完全决裂。他在邻近的埃北费尔德完全中学学习期间,勤奋好学,学业优异,对外国语有非凡的天赋,当时就已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毕业后在巴门和不来梅学习经商几年,1841—1842年又在柏林服了一年志愿兵役。从此,军事学也成为恩格斯爱好的一门学科。
恩格斯在服志愿兵役时,并没有脱离对哲学的研究。他在柏林大学旁听,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这时马克思刚刚离开柏林,费尔巴哈关于基督教本质的论著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写了《谢林与启示》等文章,公开举起无神论的旗帜,批判谢林想使哲学再度变成“神学的奴婢”和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立场。他还指出黑格尔的“不安静的辩证法”和他那保守结论之间的深刻矛盾。在兵役期届满后,恩格斯被父亲派往英国,在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办事处任职。在这里他熟悉了大工业。他在哲学方面的造诣,使他能够认识到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使命。正如马克思从研究法国革命中认识到的那样,恩格斯在英国工业中认识到:经济的事实尽管一直被历史学家描写为不起作用或起微不足道的作用,其实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历史力量。1844年3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批判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祸害的根源,要消灭私有制。这篇文章被马克思称誉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已经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恩格斯已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完全不同的途径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这对他们说来确实太宝贵了。1844年9月,恩格斯在从英国返德途中,在巴黎和马克思相处了十天,两人倾心交谈了各自的理论观点,交换和讨论了时代面临的迫切问题,开始了伟大的合作。他们立即着手拟订驳斥布鲁诺·鲍威尔的论战文章,这就是《神圣家族》,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清算了他们以往的哲学思想,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基础。1845—1846年间,他们又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与此同时,恩格斯撰写了他那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马克思则在反对蒲鲁东的论文《哲学的贫困》里拟定了他的资本论的初步纲要。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学说出现了。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学说,被称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门科学。它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它同时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也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吸取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中利用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制度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勇敢的批判。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地吸取这些进步思想成果,而是加以革命的改造,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它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他们在政治经济学中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彻底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提出剩余价值学说。由于有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通过解放全人类的阶级斗争,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现代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生产,是这个时代的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第二,无产阶级是通过解放全人类的阶级斗争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共产党宣言》无疑开创了现代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篇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者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现代生产力的巨大改造力量的同时,却过高估计了19世纪40年代后期西欧经济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在西欧大步前进建造的资本主义基础在当时还有很大的扩展力和调整力,而他们当时却估计它在西欧已接近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一估计使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关注转移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和革命变革等问题上。通过欧洲1848年革命的实践以及50年代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涨,促使他们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如着手著述《资本论》),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但是他们随时随地都坚持革命的立场和革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