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通史
1.6.6 作者评曰

作者评曰:

由普鲁士专制君主发动的中央集权化,并非利用贵族同市民阶级的一定均势予以实现的,而是由王室通过一支常备军队和一个税收系统把政权集中到自己手里,这是和英、法诸国不相同之处,普鲁士国家也因此鲜明地是一个容克阶级的国家。市民资产阶级是依附于君王的羽翼下艰难地成长的。因此普鲁士君主专制虽标榜是“开明的”,但其历史进步意义仍远逊于英法诸国,而且主要局限于德意志帝国的一邦之地普鲁士。

普鲁士崛起的过程,同英法两国不同,不是作为一个民族团结的力量推进德意志国家统一任务的解决,而仅仅是加强一个霍亨索伦王室和一个容克阶级的历史过程。霍亨索伦王室和容克阶级违背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只求扩大普鲁士邦国的利益。因此,普鲁士的任何一次扩大和壮大,都不得不对德意志民族事业起一种消极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的德国历史学家和德国人怀念着普鲁士特别是弗里德里希大王,且褒奖赞扬有加?我以为他们大多是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把普鲁士和弗里德里希大王作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和德意志世界强权的最早奠基者。这决非是一种历史的误解。这是一种“历史未来”的倒溯肯定,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弗里德里希大王不是一个家族利益者,也不是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是普鲁士国家主义者,他脑中并没有“德国”利益的概念。他有五个《秘密遗嘱》,分别写于1752年,1768年,1776年,1782年和1784年,内中向继承人嘱咐的,首先是同法国结盟,反对皇帝和德意志帝国。他当然称不上是德意志民族统一事业的促进者。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弗里德里希大王为了扩大普鲁士而不断侵吞分崩离析的德意志帝国内部其他邦国的领土,客观上形成了德国统一的另一条道路的前提:由普鲁士通过武力合并其他邦。只不过这是完全屏弃了启蒙运动时期强调的加强帝国皇权促进帝国统一的那条理性道路。一个世纪后,俾斯麦就是按弗里德里希大王的路统一德国的。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杰出君主,他的功过在历史的当时,历史的后来和历史的今天,评价都会有变化,侧重点也会有变化,这是多数人会认同的,但有一个基本的不变点,这就是“历史的当时”他所起的作用!

注 释

〔1〕有不完全相同的统计数字。

〔2〕获大选侯头衔时间,一说是17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说是1675年。

〔3〕韦尔多派(Waldenser),12世纪韦尔多(P.Walde)所创,在法国南部活动,因传播新教福音而不容于天主教。门诺派(Mennoniten)活动于瑞士、尼德兰一带,奉喀尔文宗,不容于天主教。

〔4〕“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头衔只适用于普鲁士地区。到18世纪弗里德里希大王时期,才改为“普鲁士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成为包括勃兰登堡在内的所有领地的国王。

〔5〕根据贵族继承法,一般总是只有长子获得父亲的庄园。

〔6〕1700—1721年俄国-丹麦-波兰“北方联盟”反对瑞典的战争。普鲁士后来也参加“北方联盟”,成为胜方。

〔7〕弗里茨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爱称。特别在其晚年,人们多称他为“弗里茨老人家”。

〔8〕旧译为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

〔9〕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桑苏西宫(无忧宫)中经常同伏尔泰以及柏林科学研究院的头头脑脑们围坐一桌,高谈阔论,交流启蒙思想,讽喻时政。

〔10〕通常认为,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才突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大王”和“唯一王”尊号。

〔11〕其侄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时期参加第二次(1793)、第三次(1795)瓜分波兰,普鲁士领土增加到3050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