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通史
1.4.5 作者评曰

作者评曰:

“民族”(Nation)一词,常被随便使用和下定义,这在我看来大半是不准确的。一个民族是从其人民的民俗特性中衍生而来的世俗共同体,它受到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状况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即使它的种族成分是多样化的,它也向一种同质的生活和文化演变。

“民族”是一个历史产物,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决非仅仅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始共终的,而是在各大文明时代有其不同的表现,产生不同的作用。法兰西民族,英吉利民族,中国的汉民族,还有其他许多民族,都是产生或形成于统一的封建君主国时代,也就是说,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国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保证。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认为,无王权就不可能出现民族的统一。德意志民族的融合和产生,也发生在封建时代,但由于德意志兰最终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民族的形成就处于一种艰难的、分裂的、悲惨的、扭曲的境地。

人们经常认为,德意志经济上的分散状态是德意志兰没有在15世纪形成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主因:德意志兰只有几个工商业中心及其周边地区才有文明可言,就是这几个中心的利益也差别很大,缺少共同之点;南部有另外的贸易联系和销售市场,和北部完全不是一回事;东部和西部几乎没有什么往来;没有一个城市像英国伦敦那样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

诚然,这是重要原因。但不应看作是决定性原因。在法国和西班牙也存在过经济上的分散状态,但被王权这种有组织的暴力克服了。以“兄弟紧邻”法国为例:中央高原把这个国家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加隆河和多尔多涅河以及该河的支流,构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流域,北部的塞纳河和罗亚尔河构成另一个完全独立的流域。南部的居民结为普罗旺斯族,北部的居民则组成北法兰西族,除了经济上的差异外,两者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加上英国帮助普罗旺斯族反对北法兰西族,就使得仅据有法兰西岛这一狭长地带的国王,在统一法国的过程中遇到严重的障碍。但是王权与市民结盟,对大封建主特别是英国的金雀花王朝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爆发了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结果是英国这个外国干涉者被驱逐出去和南部被北部所制服。随后中央王权同勃艮第公国斗争,获得胜利和民族国家最后形成。斗垮勃艮第公国的是法王路易十一。到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如果说法国、西班牙的王权由于诉诸暴力于国内而使该国统一了,德意志的皇权则因耗之于在意大利和东部地区的扩张而使该国彻底瓦解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罗马皇帝”的称号和由此而来的称霸世界的野心,以及国王皇帝要由选举这两条,德意志兰内部虽然缺乏经济联系,但还是会实现甚至还可能更早实现中央集权和形成民族国家的。在11—15世纪,德意志王国一直是在侵略别人而很少遭人入侵,这就使它并不强烈地感到需要民族统一,不像法国那样(面对百年战争),不像刚刚从摩尔人手里夺回的西班牙那样,也不像不久前才赶走鞑靼人的俄国那样。15世纪德意志兰没有形成为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主导原因,我以为是政治而非经济。

注 释

〔1〕962年称“罗马帝国”,11世纪中称“神圣罗马帝国”,14世纪才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初始,神圣罗马帝国领有德意志兰、意大利和伦巴德。

〔2〕根据日耳曼法兰克的选举国王传统,1024年萨克森王朝男系绝嗣后,由诸公爵推举出萨克森王族女系后嗣、法兰克尼亚萨利安家族的康拉德二世为国王,三年后加冕为皇帝。

〔3〕通常也说从1256—1273年为空位时期。

〔4〕选侯最初选的是德意志国王,国王经罗马教皇加冕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后来选侯们选出的国王虽有不经教皇加冕而行使皇帝职权的,但不应把选侯误译为选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