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版)

张国清 石子坚 张海燕 费国忠 姚武 潘安农 孙雷 田春岐 张卫星

目录

  • 1 安全教育之旅
    • 1.1 绪论概述
    • 1.2 安全教育概述
    • 1.3 安全教育的概念、特征与目标
    • 1.4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 1.5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 2 维护校园稳定
    • 2.1 拯救网瘾少年
    • 2.2 敬畏生命之重
    • 2.3 十赌九诈之术
    • 2.4 对毒品说不
    • 2.5 反恐安全
    • 2.6 慎坐顺风车
  • 3 国家安全
    • 3.1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 3.2 提高国家主权安全观
    • 3.3 增强国土安全意识
    • 3.4 树立捍卫海洋国土意识
    • 3.5 国家安全的核心反对分裂、台海统一
    • 3.6 富国强军国家才安全
    • 3.7 遵守校纪校规,树立法律意识
    • 3.8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 4 公共安全
    • 4.1 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特征与应急预防演练
    • 4.2 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征及如何防海啸
    • 4.3 台风、雷电、龙卷风的安全防范
    • 4.4 高温、低温的安全防范
    • 4.5 洪水、泥石流、地震的防护
    • 4.6 恐怖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 4.7 常用的反恐措施
  • 5 人身安全
    • 5.1 运动场纠纷、寝室矛盾引起的伤害案件
    • 5.2 酗酒及恋爱纠纷引起的伤害案件
    • 5.3 自杀案件
    • 5.4 意外及其他事件
    • 5.5 由盗窃转化的人身伤害案件
    • 5.6 由诈骗及“两抢”转化的人身伤害案件
    • 5.7 针对女大学生的人身伤害案件
  • 6 财产安全
    • 6.1 发生偷盗窃案件的主要原因
    • 6.2 偷盗窃案件的种类.上
    • 6.3 偷盗窃案件的种类.下
    • 6.4 如何防范偷盗
    • 6.5 发生诈骗案件的主要原因
    • 6.6 诈骗案件主要种类.上
    • 6.7 诈骗案件主要种类.下
    • 6.8 如何防范诈骗
    • 6.9 “两抢”及赌博案件
    • 6.10 传销、“代销”及“上门推销”
    • 6.11 非正规的培训及金融操作造成的损失
    • 6.12 银行卡有关的损失
    • 6.13 出租车物品遗忘及办卡造成的损失
  • 7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
    • 7.1 身份危机的案例分析
    • 7.2 家庭关爱缺失的案例分析
    • 7.3 全面健康的阐述(一)
    • 7.4 全面健康的阐述(二)
    • 7.5 自我设限的弊端
    • 7.6 自我形象的重要性
    • 7.7 自我形象与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的关系
    • 7.8 一滴红墨水引发的思考
    • 7.9 自我形象的评估
    • 7.10 压力与动力的关系
    • 7.11 A型人格分析
    • 7.12 减压的方法
    • 7.13 心理咨询OR心理治疗
    • 7.14 心理正常OR异常
    • 7.15 心理不健康的辨别
    • 7.16 危机发生与家庭的关系
    • 7.17 危机发生与性格的关系
    • 7.18 诱发青年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常见原因
    • 7.19 如何去保护一个人不自杀
    • 7.20 如何发现危险警号
  • 8 消防安全
    • 8.1 火灾悲剧的警示
    • 8.2 高校消防工作的重要性
    • 8.3 消防的基本概念
    • 8.4 高校发生火灾的原因
    • 8.5 消防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 8.6 家庭火灾的预防
    • 8.7 火灾发展变化规律
    • 8.8 火灾的成因
    • 8.9 灭火的方法
    • 8.10 常用消防灭火器材及其使用
    • 8.11 初起火灾扑救的原则
    • 8.12 家庭火灾扑救的工具
    • 8.13 火灾逃生常识及方法
  • 9 交通安全
    • 9.1 上海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分析
    • 9.2 服从交通法规,服从交警指挥•上
    • 9.3 服从交通法规,服从交警指挥•中
    • 9.4 服从交通法规,服从交警指挥•下
    • 9.5 道路交通安全之行人篇•上
    • 9.6 道路交通安全之行人篇•下
    • 9.7 道路交通安全之非机动车篇
    • 9.8 机动车之驾驶陋习
    • 9.9 行车准备与驾乘必知
    • 9.10 驾驶注意事项与事故现在处置
  • 10 运动安全
    • 10.1 运动损伤分类及处理
    • 10.2 肌肉拉伤及处理
    • 10.3 肌肉痉挛及处理
    • 10.4 中暑及处理
    • 10.5 重力性休克及处理
    • 10.6 运动中腹痛及处理
    • 10.7 健康评估常识
    • 10.8 运动处方设计
    • 10.9 运动疲劳消除
    • 10.10 常见运动中的保护措施
    • 10.11 运动营养
    • 10.12 溺水救助
  • 11 突发事件安全
    • 11.1 突发事件与现场急救
    • 11.2 现场急救与伤情判断
    • 11.3 呼救的要点
    • 11.4 心肺复苏的概念
    • 11.5 心肺复苏的内容与操作
    • 11.6 心肺复苏小结
    • 11.7 止血
    • 11.8 包扎
    • 11.9 固定与搬运术的概念
    • 11.10 固定与搬运术的方法
    • 11.11 溺水与触电的急救方法
    • 11.12 烧烫伤的急救方法
    • 11.13 火灾与地震的急救处理
    • 11.14 中暑与交通事故的急救方法
  • 12 网络安全
    • 12.1 相关法律知识
    • 12.2 常见网络危害
    • 12.3 网络安全现状
    • 12.4 计算机病毒基本知识
    • 12.5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 12.6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 12.7 黑客的攻防
    • 12.8 防火墙技术
  • 13 女子防狼自卫术
    • 13.1 基本擒拿示范
    • 13.2 防狼四法
    • 13.3 掌击下颌
    • 13.4 提膝顶裆
    • 13.5 弹踢击裆
    • 13.6 寸力拍裆
    • 13.7 猛踩脚趾
    • 13.8 手臂击裆
    • 13.9 倒地蹬蹄
    • 13.10 指挖双眼
心理正常OR异常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心理异常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其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变态行为、情绪障碍这样的词来对此加以描述和区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单纯的心理问题目前并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化验,全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目前最常用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如果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这并不能证明当事人就正常,具体请看第四个标准。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属于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严重程度标准之一。

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

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但是诊断范围狭小,对于象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也采纳了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专家对症状的分析就形成症状学分类标准,目前的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主要是按照症状学分类的。

     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和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在目前的CCMD- 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中放在严重程度标准一项--即社会功能。

1 、疲劳感

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休息和娱乐即可消除。

2 、焦虑反应

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谎言表现。

4 、强迫现象

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情况,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 、恐怖感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有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往下跳,这种想法如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 、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 、偏执和自我牵挂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就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

8 、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 、幻觉

正常人在紧张时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确认后能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不能视为病态。

10 、自笑

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