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公共艺术总论
    • 1.1 导入
    • 1.2 公共艺术的特征
    • 1.3 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
    • 1.4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
    • 1.5 本课程概述
  • 2 现成品公共艺术——基于发现与复制的设计
    • 2.1 单体型公共艺术
    • 2.2 形态可变型公共艺术
    • 2.3 组合型公共艺术
    • 2.4 分散布置型公共艺术
    • 2.5 框架型公共艺术
    • 2.6 拟人型公共艺术
  • 3 二维型公共艺术——基于图像表达的设计
    • 3.1 绘画型公共艺术
    • 3.2 剪影型公共艺术
    • 3.3 负形型公共艺术
    • 3.4 视错觉型公共艺术
    • 3.5 拉伸厚度型公共艺术
    • 3.6 板材组构型公共艺术
    • 3.7 折纸模仿型公共艺术
  • 4 构成型公共艺术——基于几何美感的设计
    • 4.1 渐变构成型公共艺术
    • 4.2 线构成型公共艺术
    • 4.3 面构成型公共艺术
    • 4.4 重复构成型公共艺术
    • 4.5 均衡型公共艺术
    • 4.6 节奏、韵律型公共艺术
    • 4.7 对比与调和型公共艺术
  • 5 能动型公共艺术——基于运动的设计
    • 5.1 风动型公共艺术
    • 5.2 水力运动型公共艺术
    • 5.3 电动型公共艺术
    • 5.4 光动型公共艺术
  • 6 景观型公共艺术——基于环境的设计
    • 6.1 根据环境决定公共艺术的尺度和形态
    • 6.2 根据环境选择公共艺术的材料
    • 6.3 利用反射实现与环境互动
    • 6.4 依托环境悬吊设置公共艺术
    • 6.5 与建筑结合布置公共艺术
    • 6.6 根据交通流线布置公共艺术
    • 6.7 融合自然的大地艺术
  • 7 实用型公共艺术——基于人体工学的设计
    • 7.1 人体工程学简介
    • 7.2 提供乘坐休息功能的公共艺术
    • 7.3 提供市政设施改造功能的公共艺术
    • 7.4 提供标识功能的公共艺术
    • 7.5 提供锻炼与游乐功能的公共艺术
  • 8 方案设计训练A——任务书与范例讲解
    • 8.1 方案设计训练A(上)
    • 8.2 方案设计训练A(下)
  • 9 幽默型公共艺术——基于感情表达的设计
    • 9.1 意外冲突性公共艺术
    • 9.2 利用小动物特性的公共艺术
    • 9.3 利用动物形态拟人的公共艺术
    • 9.4 利用抽象形态仿生的公共艺术
    • 9.5 制造视觉冲突的公共艺术
    • 9.6 模仿儿童视角的公共艺术
    • 9.7 制造时代冲突的公共艺术
    • 9.8 介入日常生活的公共艺术
    • 9.9 黑色幽默主题的公共艺术
  • 10 主题型公共艺术——基于人文思考的设计
    • 10.1 利用寻常题材表达大众主题的公共艺术
    • 10.2 利用历史题材表达怀旧主题的公共艺术
    • 10.3 利用动物形态表达主题的公共艺术
    • 10.4 利用人体局部表达主题的公共艺术
    • 10.5 表达爱与和平等经典主题的公共艺术
    • 10.6 表达与时俱进当代主题的公共艺术
  • 11 方案设计训练B——图纸表达与模型制作
    • 11.1 手工模型
    • 11.2 电脑制图
    • 11.3 其他方法
  • 12 方案设计训练C——方案排版训练
    • 12.1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特性与前提
    • 12.2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形式美法则
    • 12.3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具体类型(上)
    • 12.4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具体类型(下)
    • 12.5 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排版的次要因素
    • 12.6 案例全流程解析
形态可变型公共艺术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克莱斯·奥登伯格,美国当代著名的,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波普艺术家。192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后加入美国籍。

1950年就读并毕业于耶鲁大学后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深造。奥登伯格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雕塑、装置及偶发艺术作品。1970年创作的公共艺术《衣夹》(Cloth pin),奠定了他在波普运动和公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奥登伯格的作品题材多来源于大众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通过对其进行无限放大或改变其固有材质,制造与公众日常经验的反差,从而营造幽默诙谐的效果。

除了对日常生活“笨拙粗鄙”地巧妙再现,奥登伯格在他艺术生涯的早期,就开始挑战人们对艺术品的一些固有想法,并融入现代波普艺术的观念,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他颇具代表性的“软雕塑”作品里。

1962年,奥登伯格完成了他的首个软雕塑作品——《地板上的汉堡》(Floor Buger)。他用不同颜色的画布包裹了泡沫塑料和硬纸盒,制造出了一个占地3个多平方米,质地松垮的“汉堡”。不久后,一个《巨大的BLT三明治》(Giant BLT)也被创造出来。在评论界和普罗大众的热议声中,奥登伯格继续挑战着人们的日常经验,不断创作出软马桶、软洗脸盆、软打字机和软引擎等作品,这些丧失了原有材质和功能的作品,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周遭的事物和他们自己身处的社会与时代。奥登伯格就是这样狡猾地调侃着人们的思维定式,毫不费力地打破了传统理解中对雕塑作品应有的“硬质”和“精密”的思维惯性,消除了作品意象的功能性,形成了日常经验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冲突,从而营造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荒谬感。

从当代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奥登伯格的软雕塑创作也极力抹去了艺术家的主观情绪,而试图成为一种催化剂,动摇人们被固化的感受和经验,从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引起大众的思考。但与此同时,仅仅认为奥登伯格是将“日常生活用品变成艺术品”的说法似乎不那么准确,和他的前辈、当代艺术的先驱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将一只真的小便池直接放在画廊里不同,奥登伯格的作品试图传达的,是大众在对作品形象的广泛认同背后的一种亲近而又疏离的、可爱而又尖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