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四、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1、野外自然风化严重:

罗愿宋在《新安志》就说“新安之石不宜於碑,暴露岁久则剥泐,不可读,加以中更寇攘,存者益寡,祥符中所录凡十一碑。”徽州这些民俗碑刻,绝大多数散落在徽州境内的田间、地头、山野、河埠、路旁。几百年来,日晒雨淋,风吹雨打,自然风化十分严重,特别是有些红麻石质地碑刻,侵蚀程度更加厉害,字迹模糊,甚至有的字迹消失,辩认十分困难。比如,在胥岭乡各都村和溪桥下一块碑石,浸在水中多年,当我们雇八个人抬上岸后,文字已全部风化水洗成一块光板,已成了一块无字碑,无法辩认出来是什么性质的碑刻。还有如大洪岭碑亭,由于日晒雨淋,山火侵蚀,特别是散养的耕牛以亭为栏,致使碑亭风化倒塌。

2、市场买卖严重:

碑刻作为一种文物遗存,它的研究价值远远大于它的经济价值,但随着徽学研究发展与深入,一些碑刻成了一些专家寻觅的研究对象,因而,在个别文物市场,碑刻作为一个商品在出售。另一方面,随着旅游开发倾向于挖掘“古”韵,一些地方在规划修复古村落、古亭等一些古建筑时,往往将一些记事的门额石刻作为建筑的点缀,以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这一趋势促使交易石刻现象有增无减,碑刻买卖现象时有存在,从而使碑刻生存环境改变,随着碑刻数量的减少,它自身的存在与研究价值都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地。

歙县白杨源西村有一块碑刻。以前我在吴正芳编著的《白杨源记》看到这块碑刻的图片,2011年5月14日故园徽州网组织网友去白杨采风,我特地冲着这块碑刻去的,可是到了那里才知道碑刻已经卖到县城去了。后来,我在吴增光老人陪同下去了黄莲凹岭去抄碑。2012年3月18日,歙县北岸汪加林儿子结婚,吃好饭,我们几个人回来到路上,在七里头市场看了一下,竟然发现了这块碑刻。

3、损坏严重:

在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碑刻存在着损坏现象,有的用来打墙脚,有的安在河埠头当搓衣板,有的放在沟渠上做石桥,甚至有的拿去做水库的涵洞,损坏十分严重。如彭龙村的一块明代嘉靖五年《申禁乡约》碑,就是作桥梁使用,磨损十分厉害;胥岭乡中扬村明成化八年的《敕命碑》,横联乡莲花村清道光十五年的《奉宪永禁》的祠产碑,柏溪乡三家店清乾隆甘五年的《重修西武岭记》碑,均被村民用来作搓衣板;而胥岭乡伟溪塔碑已被用作水库涵洞,永远被埋在了大坝中;彭龙乡历溪村一组关于修路的碑刻被几户村民抬回家中,以致无法完整地研读;闪里镇文堂村一块关于不准保长催役勒派的县主告示碑,却被垫在地上作劈柴石礅使用,已被震成了两节。类似这些损坏现象还在天天发生,且十分严重。

4、集中保护困难:

碑刻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在徽州乡间,有着它鲜明的个性特征。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才决定了它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一些碑刻也将湮灭在渐去的历史长河之中,因此,抢救性保护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这些散落在乡间田野的碑刻,往往不被人所关注,特别不被村民们看中,一旦文化部门要进行保护,村民们不是不让搬迁,就是漫天要价。这种现象说明碑刻在民间保护几乎不可能,而国家缺乏保护资金也使得碑刻集中保护困难相当大,只能零碎小量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