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上一节
下一节
5、崇文重教类
徽州信奉朱子理学崇文重教,文风昌盛,至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科第入士的思想日益浓厚,地方教育发展迅速,出现了府学、县学、社学,各地广建书院,民间私学也纷纷出现,办学形式有村塾、家塾、义塾、学馆等。
黟县《碧阳书院院规》、《新建碧阳书院记》等古牌刻7通,这镶嵌在崇教祠里的石碑,铭刻着书院的管理内容,包括细微的收支账目。在婺源县汪口村养源书屋的侧墙上,有一通“养源书屋碑”刻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汪口村村民俞光銮所立。他在碑文中向村民们公布了自己对家产的处置决定:除了把少量的田产分给儿子和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外,其余的田产全部另立户册,作为今后村中后辈读书的费用。为了确保这份处置家产的决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俞光銮把这则呈文上报给官府,由官府批准并监督实施。在祁门县芦溪乡奇口村,该村的一本堂祠屋的两侧墙壁上镶有奇峰郑氏塾学序碑10通。可以看出教育对徽州民间风俗、伦理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深远。
由于徽州各宗族对教育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宗族都将对族人教育的开支列为宗族的正常开支,置族产、设义田、办族学。宗族为私塾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点在郑氏塾学10碑刻中也有详细的依据:“输银输租开置塾学,习业者有课,应试者有尽,发蒙者有俸,此非一二家私利也,乃本族兴废盛衰攸关”。碑刻从乾隆五十五年开始立的,先后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代70多年,碑刻中记录的输银输租的宗祠数最多时达到了57个。一个小小的乡村如此注重塾学教育,可见整个徽州对教育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