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课后测验
四、徽州宗族中的疑案
1、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近世宗族社会的建立以尊祖、敬宗、睦族为标志。尊祖当然要弄清自己的始迁祖,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么来到徽州的。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繁,迁徙无常,旧谱系很难保存下来。时间一长,祖先究竟是谁,已经难以考察。虽然史料谱系缺乏,但梳理世系,理清脉络,是“尊祖”明礼必须要履行的程序,各宗族为此都付出了极大努力。世家大族高贵,旁系小族卑贱,每一个宗族自然想有一个显赫的祖先。所以徽州大姓,都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始迁祖,成为名门望族。历史上就有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新安十五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之所以称它们为“大姓”,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显赫的始迁祖;而且在徽州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同时出的名人也多。
其实这些显赫的始迁祖,大多都是有疑问的。如黄氏,按照徽州黄氏的说法,黄本赢姓,受封于黄,以国为氏,晋元帝(317~321)时,黄积任新安大守,死后葬在郡西姚家墩,为新安黄氏一世祖。程氏,是轩辕皇帝的后裔,东晋太兴三年(320)程元谭任新安太守,任满后居住在歙县黄墩,死后葬在城西十里牌,为新安始祖。鲍氏,是春秋齐国大夫敬叔的后裔,东晋咸和年间(326~334)鲍弘任新安太守,后来把家安在郡城西门,为新安始祖。尤其是黄氏始迁祖黄积,就是名字的叫法也有不同,歙县潭渡黄氏称为“黄元积”,黄屯黄氏称“黄积”,瑞野黄村称“黄元集”。詹氏始迁祖詹敬,东晋元兴年间担任歙州刺史。黟县横岗胡氏始迁祖胡育,东晋时也曾任新安太守。南宋淳熙二年(1175)罗愿《新安志》卷9《牧守》记载晋时新安太守只有周嵩、贾宁、孙泰三人,没有程元谭、黄积、鲍弘、詹敬、胡育。罗愿治学严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新安志》“叙述简括,引据亦极典核”。既然《新安志》都没有考证出这五个人的出处,证明这五个人的身份,是大有疑问的。还有学者从职官名称、世系时间、正史与谱牒所提人物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说明程元谭、黄积、鲍弘、詹敬、胡育的不可靠。其他姓氏名声显赫的始迁祖,也有很多是有疑问的。
当然,我们现在再去考证弄清每一个徽州大姓的始迁源流,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朱熹等理学家在设计建立近世宗族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封建礼仪,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在思想上认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践行之。世家大族由于出身高贵,明礼仪廉耻,可以起到提振乡风的作用。寻找一个显赫的始迁祖,正是建立宗族制度的需要。明嘉靖《徽州府志》记载晋新安太守为八人,程元谭、黄积、鲍弘均名列其中。可见官府配合地方大族世系重建,为建立起一个符合理学规范的宗族社会,与宗族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我们现在认识徽州大族的那些显赫的始迁祖,只需把它当成一个文化现象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