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1
  • 2 课后测验

四、徽州宗族中的疑案

1、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近世宗族社会的建立以尊祖、敬宗、睦族为标志。尊祖当然要弄清自己的始迁祖,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么来到徽州的。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繁,迁徙无常,旧谱系很难保存下来。时间一长,祖先究竟是谁,已经难以考察。虽然史料谱系缺乏,但梳理世系,理清脉络,是“尊祖”明礼必须要履行的程序,各宗族为此都付出了极大努力。世家大族高贵,旁系小族卑贱,每一个宗族自然想有一个显赫的祖先。所以徽州大姓,都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始迁祖,成为名门望族。历史上就有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新安十五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之所以称它们为“大姓”,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显赫的始迁祖;而且在徽州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同时出的名人也多。

其实这些显赫的始迁祖,大多都是有疑问的。如黄氏,按照徽州黄氏的说法,黄本赢姓,受封于黄,以国为氏,晋元帝(317~321)时,黄积任新安大守,死后葬在郡西姚家墩,为新安黄氏一世祖。程氏,是轩辕皇帝的后裔,东晋太兴三年(320)程元谭任新安太守,任满后居住在歙县黄墩,死后葬在城西十里牌,为新安始祖。鲍氏,是春秋齐国大夫敬叔的后裔,东晋咸和年间(326~334)鲍弘任新安太守,后来把家安在郡城西门,为新安始祖。尤其是黄氏始迁祖黄积,就是名字的叫法也有不同,歙县潭渡黄氏称为“黄元积”,黄屯黄氏称“黄积”,瑞野黄村称“黄元集”。詹氏始迁祖詹敬,东晋元兴年间担任歙州刺史。黟县横岗胡氏始迁祖胡育,东晋时也曾任新安太守。南宋淳熙二年(1175)罗愿《新安志》卷9《牧守》记载晋时新安太守只有周嵩、贾宁、孙泰三人,没有程元谭、黄积、鲍弘、詹敬、胡育。罗愿治学严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新安志》“叙述简括,引据亦极典核”。既然《新安志》都没有考证出这五个人的出处,证明这五个人的身份,是大有疑问的。还有学者从职官名称、世系时间、正史与谱牒所提人物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说明程元谭、黄积、鲍弘、詹敬、胡育的不可靠。其他姓氏名声显赫的始迁祖,也有很多是有疑问的。

当然,我们现在再去考证弄清每一个徽州大姓的始迁源流,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朱熹等理学家在设计建立近世宗族制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封建礼仪,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在思想上认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践行之。世家大族由于出身高贵,明礼仪廉耻,可以起到提振乡风的作用。寻找一个显赫的始迁祖,正是建立宗族制度的需要。明嘉靖《徽州府志》记载晋新安太守为八人,程元谭、黄积、鲍弘均名列其中。可见官府配合地方大族世系重建,为建立起一个符合理学规范的宗族社会,与宗族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我们现在认识徽州大族的那些显赫的始迁祖,只需把它当成一个文化现象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