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追求真理,批判程朱,暮年壮心不已
戴震50岁时,经纪昀的推荐,以举人身份特召,入四库馆任纂修官,担任天文、地理、数学、语言文字和部分经类著作的校勘纂修工作。在四库馆,他如鱼得水,徜徉于古书典籍的海洋,能与同仁切磋学术,运用所擅长的考据学方法,校订典籍、官书,经其校订的典籍刊行后,很多成为善本,传于后世。52岁时,最后一次参加会试,仍然未能如愿。最后一次落榜时,戴震正在四库馆纂修经书,整理古籍,乾隆听说戴震学行高尚,识断精审,虽仅为举人,但深受名儒硕彦、资深学者的敬重,于是恩准他与取中的贡士一起参加殿试,殿试后被赐同进士出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总算实现了夙愿。(同进士:地位低,只是一个虚名称号;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馆的学生。皆属学术机构的下层人员)。53岁时,重新修定《诸言》一书,成书后改称《孟子字义疏证》。此书从学理上根本否定了程朱理学,彻底推倒其学术壁垒,正面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思想主张。54岁时,由于著述过于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患足病难以行动,他在居室还坚持完成了《声类表》这一古音研究的的重要著述,数天之后,即农历五月廿七日(公历7月1日)一代大师(当时中国最有学问的学者、最杰出的思想家)逝世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寓所。逝世前,还曾欲南归,撰写一部宏伟的著作《七经小记》(七经:五经加《论语》《孟子》)。大师虽然抱憾归西了,但他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它留给后人的永远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和厚重的文化财富。
这里附带介绍一下:戴震为何要挑战、批判朱子理学?
朱熹(祖籍徽州)与戴震同属徽州人,历史上两人都在学术上有巨大的影响。梁启超在《论时代思潮》一文中,称我国自秦以后,能称为时代思潮的学术有四者,即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四大思潮中,朱熹是宋明理学的旗帜,而戴震则是清代考据学的旗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人都有卓著的贡献,那么如何看待戴震反对理学呢?
应当看到,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曾经把儒家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以朱熹学术为主体的新儒学,俗称朱子理学。而从思想渊源上看,由于新安的朱子理学又直接传承了祖籍徽州的二程(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故人们又称之为“程朱理学”。朱熹之后的七百年间,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结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程朱理学在流传过程中既有好的方面,又有坏的方面,胡适先生在《戴震的哲学》一书中分析说:好的方面在于提倡理性,“人人皆可体会天理”,虽贫贱富贵不同,但同为有理性之人,使人觉得只要有理可说,可不论贫富,这就不知不觉使个人价值提高。坏的方面在于理学家把冥想出的臆断作为天理,他们将“人欲”作为仇敌,所以定下了许多不近人情的礼教,以所谓的“理”来杀人。在这里胡适先生用了最通俗的说明,分析了朱子理学的二重性,既有正面的影响,亦有负面的影响。
现代的学者,把程朱理学在流传中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归结为两点:一是重道德,轻利益,空谈道德、性命而无视人的生养需求;二是不近人情、压抑人性。我们说当这些消极流弊(相沿而成的弊端)被统治者利用后,就成为紧紧套在下层民众头上的礼教枷锁,增强了封建礼教的强制性与残酷性。所以我认为戴震所要批判的要害应该是这种后儒“以理杀人”的理学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