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课后测验
(七)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印谱是传播篆刻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史载宋代就有印谱问世,如《宣和印谱》、《复斋印谱》、《集古印谱》等,但都没有实物存世。 今存最早的印谱是明代顾从德的《集古印谱》。《顾氏印谱》也是中国印谱史上首次以原印钤拓的印谱,辑这本印谱的人名字叫王常,字延年、又字幼安,他原名罗南斗,是徽州罗龙文的儿子,因罗龙文获罪,罗南斗改姓名为王常潜匿在外。《顾氏印谱》仅做了20套,问世不久,就很快售空,顾氏与王常以木版摹刻编成《印薮》印行,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可见当时风气之盛。
明末以降,藏印、辑印谱也成为徽州文人的一个时尚,何震曾将自刻印辑成《何雪渔印谱》,并由此“开印人汇辑自刻印成谱之先河。”江都张学礼曾游于齐、梁、燕、冀间,收集印蜕7000余枚,选择其中的3000余枚,请何震、吴良止等名家摹刻,于1589年辑成《考古正文印薮》,其后辑印成风。歙县程原、程朴为父子篆刻家,两人对何震推崇备至,称他是“秦汉后一人而已”。程原收集何震印蜕五千余枚,选一千枚叫程朴摹刻,历时两年,辑成《何雪渔先生印海》,临作和原作很相似。
前面我们提到的张灏辑《学山堂印谱》,与清初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汪启淑《飞鸿堂印谱》并称为“三堂印谱”.张灏辑《学山堂印谱》、《承清馆印谱》收印丰富,并遍请名家刻印,开集各家印汇集一谱的先例。在这两本印谱的编撰中,也有徽州篆刻家的参与。
徽州藏印、辑谱最著名者当属乾隆年间的汪启淑。汪启淑(1728——1800)字慎仪,号秀峰、訒庵。歙县人,久居杭州。官兵部郎中。他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数量达数千种。汪启淑也能刻印,藏印达数万钮,辑印谱则有28种之多。汪启淑的一些遗印,有不少被黄宾虹收藏、辑如谱中。民国间歙县雄村篆刻家、藏印家曹一尘(1902——1988)编有《一尘草堂藏古鈢印》,1939年黄宾虹为印谱作弁言。其他印人自编印谱,则不胜枚举,可称洋洋大观。
结语
纵观明清篆刻史,徽州一地的篆刻家对文人流派印的贡献巨大,反映在诸多方面,如创立了诸多艺术流派,对后来篆刻影响很大。其他开创性、革命性的方面也很多,如开创篆刻批评之先,撰写了许多篆刻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总结,几乎涉及了篆刻各个方面,如篆刻史、篆刻美学、文字学、流派、古印章的断代以及篆刻技法、印泥的制作等。可以想象,明清篆刻史如缺失了徽州篆刻,篇章必将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