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课后测验
(六)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1,黄士陵
乾、嘉以后,徽州篆刻逐渐式微,浙派称雄天下。稍后邓石如异军突起,重振安徽印坛,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邓石如的成功,与徽州有一定的关系。乾隆四十七年(1782),邓石如来到徽州后,结识了方君任、程瑶田、金榜等。后经梅镠和金榜的推荐,又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弘历八十寿辰,曹文埴入都祝寿,邀邓石如同往,称他为“江南高士”、“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经曹文埴介绍,邓石如到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武昌节署作幕宾,毕沅祖籍亦徽州人。曹文埴的儿子、乾嘉道三朝权臣曹振镛与邓石如也有很深的友谊。除了上述几位,邓石如与“扬州八怪”之一、歙县人罗聘、称邓石如为“十兄”的巴慰祖也有交往,在邓石如的艺术人生中,徽州及徽州人曾给予过他很大的帮助。而另一方面,晚清诸多篆刻家书法家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又多受到他艺术的影响。黄士陵就是其中的一位。
清末,徽州印人虽然在数量上仍有优势,但个人成就有限,篆刻的重镇在江浙,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胡钁、徐三庚为印坛执牛耳者。直到黄士陵的出现,徽州再度有了大师级人物。黄士陵开“黟山派”,与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并称晚清篆刻四大家。加上徐三庚、胡钁,则称“六大家”。
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穆甫、牧父、穆父。别署黟山人、黟山民、黟山病叟、倦叟、等。黟县人。黄士陵少年时期在家乡就有印名,青年时在南昌谋生,出版了《心经》印谱。后到广州谋生,被举荐到北京国子监南学学习,接触到了盛昱、吴大澂、王懿荣等金石学的权威,见到大量的古器物,眼界大开。重回广州后,应吴大澂之邀,在广雅书局从事经籍刊校工作,篆刻艺术风格也开始逐步确立并走向成熟。
自邓石如篆刻倡导“印从书出”理念,其后的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黄士陵等无不遵循,他们个人篆书特点在篆刻中得到发挥,成为篆刻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此一时期的篆刻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印外求印”,借鉴瓦当、汉砖、钱币等器物上面的文字入印,赵之谦实为第一人,黄士陵则是集大成者,取资极广,堪称个中翘楚。
黄士陵用刀以长冲为主,追求挺健光洁的线条之美。黄士陵通过研究古印,发现一些腐蚀很轻的古印,铸口如新的一样,乃悟“汉印的辩驳腐蚀,是年代久远造成的,不是印章原来的样子。学习篆刻,怎么能东施效颦呢?因此爽健、酣畅、光洁,成了黄士陵印章风格的基本特色。黄士陵刻边款,主要用单刀模拟六朝碑刻,也与他的书法相通,格调很高。再加之边款文辞隽永而具文采,在晚清篆刻家中,独树一帜。
前面说过,黄士陵的流派被称作“黟山派”,是因为他是黟县人,他又长期生活在广东,故“黟山派”之外,也被称作“粤派”、“岭南派”。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派别名,只是后人为方便称呼而起,后人沿袭下来,并不是很严谨的事。
黄士陵艺术主要传人有易熹、李尹桑、邓尔雅、冯康侯、乔大壮等。黄士陵子女中,能承其家学者有长子黄少牧,为近代知名篆刻家。
2,叶为铭
有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印学研究中心”美誉。创建印社四君子中的叶为铭祖籍歙县新州。虽然叶为铭祖上在清初就入籍杭州,但叶为铭在作品上常署新洲,以示不忘故土。
叶为铭(1866——1948)字品三,号叶舟。叶为铭博学多识,善书法篆刻、镌碑传拓,又精金石考据。叶为铭刻印宗法秦、汉,久居杭州,受浙派影响较深,但同时也吸收徽宗之长。
当年周亮工撰《印人传》,开为印人作传的先河,《印人传》中收录不少徽籍印人,为宣传徽州印人贡献很大。乾隆间,歙县汪启淑又撰《续印人传》,到了叶为铭,他不仅重新刻印《印人传》,还撰《再续印人传》,又汇集以上三书编撰成《广印人传》十六卷、补遗一卷。叶为铭一生著述宏富,有《列仙印玩》、《金石家传略》、《叶氏印谱存目》、《歙县金石志》等。
3,黄宾虹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他方面的学问难免被画名所掩,印学即是其中之一。黄宾虹(1865——1955),原名质,字朴存、予向,中年后更字宾虹。
黄宾虹治印师法秦汉、浙派及徽州前贤,刀法冲切结合,但作品数量不多。黄宾虹对印学的贡献,主要成就还在于他的藏印、辑印谱和古印研究考释方面。黄宾虹所藏古印有数千枚之多,所辑印谱主要有:《滨虹集古印存》、《滨虹集印》、《滨虹藏印》等。研究文章有《龙凤印谈》、《周秦印谈》、《释绥》、《古印文字证》、《古印概论》等。黄宾虹对于古印,很留意古玺印,出发点是金石学、考据学,而服务于史籍、诸子的校勘、辨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