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1
  • 2 课后测验


徽商与经营文化 - 周晓光,李琳琦著


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间,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七千万两。它以巨大的物质财富,塑造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繁荣,为封建帝国开启一缕现代文明的曙光;它以亦贾亦儒的文化自觉,将其商业资本转化为精致的文化创造,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文化的繁荣和兴盛离不开经济基础,正是因为徽商的崛起,造就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灿烂辉煌!

一、徽商的形成与发展 

1、徽商概念

我们所说徽商与徽州商人是两个概念,徽商是指徽州商人集团;徽州商人则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所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的徽州籍商人,两者是有区别的。徽州古称新都、新安、歙州,因此在文献记载中,也习惯称呼徽州商人为新都商人、新安商人、歙商。

作为单个的徽州商人,应该说,自从有了商业贸易,就有了商人。而徽商作为一种松散的商人帮伙,则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的弘治年间,大约相当于公元1488—1505年前后。徽商的形成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徽州人经商风气开始形成,人们摒弃了以经商为耻的传统观念,纷纷走出家乡,到外地经商,活跃于各地市场。二是徽州人结伙经营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大家以宗族乡里关系为纽带,结成规模庞大的群体。其中资本雄厚的商人首领对众商予以财力上的支持,并在业务上加以指导。遇到需要大数量资金的商业项目,也能够协同经营,利润共享。三是“徽商”、“徽贾”作为一种特定概念的名词,被当时的人广泛应用。由于徽商有其共同利害,共同特征,他们又往往结伙经商,共同行动,所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已把徽商视为一个群体。四是作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盐商已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地位。

2、徽商的形成与崛起的原因

徽商的形成同徽州的地理环境很有大关系。徽州境内的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群峰竖立,高耸陡绝,开发艰难,即使勉力垦辟,种上农作物,收成也很难保障。山间常有暴雨,有时一天之内降雨量可达一百毫米以上。这些雨水顷刻之间泻入盆地,而盆地出口处大都是狭窄的山谷,宣泄不畅,容易造成水灾,冲坏房屋、庄稼,对人民生命财产也有威胁。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技术低下,因此下很大的力气去耕作,所收获果实的却很少。一亩地的收入往往抵不上苏州、湖州等富庶地区的一半。唐宋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开始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百分之七十的食粮仰懒江西和江浙供给。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货币,徽州人只能从农田以外去想办法。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开展多种经营,种茶、种麻、栽桑、造纸、制墨、制砚等等,形成了徽州土特产丰富和手工业发达的经济特色。

徽州山多田少,粮食不足而盛产土特产与手工业品的经济结构,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刺激作用。水路的便捷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输出特产和手工业品,换回粮食。这种经常性的交换,使徽州人不断地积累从商经验。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徽商逐步成长起来。

有人说,全国同徽州地理环境相似的地方多得很,为什么其他地方的商人或者商帮达不到徽商这样的高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徽商的崛起得益于思想观念的解放。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农耕国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上农除末”(末就是指工商业),颇受实惠,于是便把以农为本视为经济上的根本准则。汉承秦制,文帝和景帝也一再重申这—经济准则,以农为天下之本。经秦汉两代的提倡,这个基本经济政策—直为后世各个封建王朝所沿袭。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封建社会早期要做到使人民丰衣足食,提出以农为本,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长期恪守这一教条,势必阻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中国之大,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在—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区,以农为本无法使人民丰衣足食。徽州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地区。

怎么办呢?徽州的学者认为,从孔子到朱熹,贯穿儒家文化道统的是民本思想,他们一贯主张使人民丰衣足食。既然是以民为本,老百姓为了生计,从事任何事业都应该是合理的。徽州的学者们在坚持民本这—前提下,修正了传统的重农轻商意识,提出“商农并重”的主张。明兵部左侍郎歙县人汪道昆在《虞部陈使君榷政碑》说:农商应该一视同仁。商贸和农耕都是由神农氏开始的,同时兴起,交相为重。耕者是为了生活,贸易也是为了生活,各得其所。“商何负于农?”又说:“良贾何负闳儒?”(汪道昆《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汪道昆从谋生的角度出发,认为经商不比做农差,儒、商乃出一辙。批驳了轻视商人的观点。当时在徽州,这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认识。嘉靖《徽州府志》:就记载了“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指出徽州人经商是在环境逼迫下,生活出路的必然选择,因此不存在职业的卑贱。正因为徽州人不轻视商业,不以经商为耻,在观念上获得了极大的思想解放,理直气壮去经商,使徽州人经商成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