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1
  • 2 课后测验

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 - 蔡锦芳著


三、徽派朴学的旗帜——戴震

(一)戴震的生平、事迹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生于清代雍正元年十二月(公元1724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54岁,徽州休宁隆阜人。传说戴震出生时,时值隆冬,却突有震天的惊雷,故而为之起名为“震”,当然“震”也许还寄有希望他将来大有出息,能给家族事业来赫赫声威的祝愿吧。戴震的一生始终是命运坎坷,贫穷相随,然而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进取的步伐;少年发愤苦读,中年砥砺(磨练)心志,发愤著述,晚年挑战程朱,功炳千秋,终成一位声震乾嘉时代,影响远及百世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下面,我们分别从少年、青年及暮年三个阶段介绍戴震的生平事迹。

(1)家境困苦,少年苦读,筑下学业根基

戴震生长在一个由盛而衰的家庭环境中,先祖戴护曾做过唐代兵马使,及至戴震年少时,家境已是十分贫寒。父亲戴弁靠贩布为生,勉强糊口。

戴震小时候,说话很迟,他的门生段玉裁在《戴东原年谱》中曾评说他的老师“生十岁乃能言”,意思是先生10岁时,才开口说话。说话虽迟,但他聪敏好学,一次学习朱熹《大学章句》(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儒家的人生哲学。朱熹取《论语》《孟子》两书,又取《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文章,与“五经”相配,成《四书五经》。章句,训诂术语,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读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曾参,孔子学生,通孝经。)述之,其传(传,古注别称,解释经义。)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时,他便问先生何以知道如此,先生说是朱熹讲的;他又问朱子是哪朝的人,答曰“宋朝(南宋)人”,又问孔子、曾子是哪朝人?曰:周朝人。他进而问周朝与宋朝相去多少年,先生说将近两千年;于是他质疑说:“既然如此,两千年后的朱子又何以知道这些呢?”先生竟被问倒了,不由得赞叹道:“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年少时的戴震,学习异常刻苦,十六岁起,便志于闻道(了解先贤的思想),“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语言”。(意思是说,要想闻道,如果不求索于六经(五经加乐经)和孔孟的著作是不行的,如果不认真研究字义、制度、名物等知识,就没办法通晓古人所说的话。)为此,他刻苦研读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研究字义本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这本书所释字的字形以小篆为主(9353字),另有列作重文的古文字,文等(《说文》中古文字510个,籀文225个),《说文》对每一个汉字都是先说字义,再说形体结构和读音,依据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解释汉字,读起来相当不容易,然而戴震只花了三年的时间,竟然读透了这本流传已有1500年的古代字书,达到“尽通其义”的程度。此后又精读了《尔雅》、《方言》(《尔雅》,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靠近;雅,雅言,即通语,即以山东六国为中心形成的通语。本书是用通语解释古语、俗语和方言词;《方言》,中国第一部研究方言的专著,收录汉以前方言词675条。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分支),学习时,还找来汉代儒生所作的传、注、笺,跟《尔雅》、《说文》的解释作比较、考察,并放到经学原著的语境中去检核,能贯通可解者,方才信服。他还熟读了前人合集的《十三经注疏》(是指十三本被儒家视为经典的著作,是经、注、疏合刻本,共416卷。含《诗》《书》《易》《礼》(周礼、礼记、仪礼三本),《春秋》(含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本)和《论语》《孟子》《尔雅》共十三本。疏,疏通,是对前人传或注进一步注释、发挥。),最后达到能流利地背诵的程度,这种精读深究的学习精神,加上博闻强记,为少年戴震打下了扎实深厚的学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