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课后测验
三、徽派朴学的旗帜——戴震
(一)戴震的生平、事迹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生于清代雍正元年十二月(公元1724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54岁,徽州休宁隆阜人。传说戴震出生时,时值隆冬,却突有震天的惊雷,故而为之起名为“震”,当然“震”也许还寄有希望他将来大有出息,能给家族事业来赫赫声威的祝愿吧。戴震的一生始终是命运坎坷,贫穷相随,然而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进取的步伐;少年发愤苦读,中年砥砺(磨练)心志,发愤著述,晚年挑战程朱,功炳千秋,终成一位声震乾嘉时代,影响远及百世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下面,我们分别从少年、青年及暮年三个阶段介绍戴震的生平事迹。
(1)家境困苦,少年苦读,筑下学业根基
戴震生长在一个由盛而衰的家庭环境中,先祖戴护曾做过唐代兵马使,及至戴震年少时,家境已是十分贫寒。父亲戴弁靠贩布为生,勉强糊口。
戴震小时候,说话很迟,他的门生段玉裁在《戴东原年谱》中曾评说他的老师“生十岁乃能言”,意思是先生10岁时,才开口说话。说话虽迟,但他聪敏好学,一次学习朱熹《大学章句》(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论述儒家的人生哲学。朱熹取《论语》《孟子》两书,又取《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文章,与“五经”相配,成《四书五经》。章句,训诂术语,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读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曾参,孔子学生,通孝经。)述之,其传(传,古注别称,解释经义。)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时,他便问先生何以知道如此,先生说是朱熹讲的;他又问朱子是哪朝的人,答曰“宋朝(南宋)人”,又问孔子、曾子是哪朝人?曰:周朝人。他进而问周朝与宋朝相去多少年,先生说将近两千年;于是他质疑说:“既然如此,两千年后的朱子又何以知道这些呢?”先生竟被问倒了,不由得赞叹道:“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年少时的戴震,学习异常刻苦,十六岁起,便志于闻道(了解先贤的思想),“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语言”。(意思是说,要想闻道,如果不求索于六经(五经加乐经)和孔孟的著作是不行的,如果不认真研究字义、制度、名物等知识,就没办法通晓古人所说的话。)为此,他刻苦研读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研究字义本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这本书所释字的字形以小篆为主(9353字),另有列作重文的古文字,籀文等(《说文》中古文字510个,籀文225个),《说文》对每一个汉字都是先说字义,再说形体结构和读音,依据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解释汉字,读起来相当不容易,然而戴震只花了三年的时间,竟然读透了这本流传已有1500年的古代字书,达到“尽通其义”的程度。此后又精读了《尔雅》、《方言》(《尔雅》,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靠近;雅,雅言,即通语,即以山东六国为中心形成的通语。本书是用通语解释古语、俗语和方言词;《方言》,中国第一部研究方言的专著,收录汉以前方言词675条。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分支),学习时,还找来汉代儒生所作的传、注、笺,跟《尔雅》、《说文》的解释作比较、考察,并放到经学原著的语境中去检核,能贯通可解者,方才信服。他还熟读了前人合集的《十三经注疏》(是指十三本被儒家视为经典的著作,是经、注、疏合刻本,共416卷。含《诗》《书》《易》《礼》(周礼、礼记、仪礼三本),《春秋》(含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本)和《论语》《孟子》《尔雅》共十三本。疏,疏通,是对前人传或注进一步注释、发挥。),最后达到能流利地背诵的程度,这种精读深究的学习精神,加上博闻强记,为少年戴震打下了扎实深厚的学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