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关于画派
  • 1
  • 2 课后测验


一、关于“画派”

    画派是指由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形式或方式。今天的中国画坛,成立所谓“某某画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自称“画派”的数量已不下数十个。互联网百度一下“画派”二字,居然可以有数十万条之多。“画派”之兴盛可谓前无古人,似乎中国当代绘画艺术之兴盛已经远远超过历代。但随便查阅一个所谓的“画派”,就可以发现列入画派之中的画家不仅画风差异巨大,而且理论修养、笔墨功夫乃至艺术追求都相距甚远,根本没有被称为画“派”的资格。情形稍好的,是以画家籍贯为资格标准的画派,这样的画派好歹还能给自己找点根据。至于那些籍贯、画风乃至艺术追求都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画派”,就完全是拼凑而成,为“画派”而划派了。

了解一下“画派”的含义,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所谓“画派”的荒唐与无聊,这折射出当代中国画坛的混乱与无知。当这些画家们拼凑到一起要成立所谓的“画派”的时候,常常连关于“画派”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拉帮结派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思维定式。从技术层面而言,许多“拉帮结派”的行为其实自有其合理的内在逻辑。如武侠小说中游走江湖的豪侠之士,之所以各有自己的山头,是因为他们各有自己的独门武功秘籍和独特武术套路,还有自己独立的传承体系,各有门户,决不混杂。将少林派和武当派说成是一派武功,成何体统!今天的许多画家们在成立所谓“画派”的时候,只想到了“划派”,只想到了占领山头,抢占功名,何曾想过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什么足以服人的合理的内在逻辑?

检讨一下中国绘画发展史,要有资格被称为“画派”,起码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第一,  相同或相近的地域性。

第二,  前后相承的艺术思想。

第三,在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思想基础上形成风格相近的画风。
第四,一定的时空连贯性。

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画派”是后人对前代画家的评定,而非活着的人自我标榜。
严格地说,要被称为“画派”,以上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有人为强行划分之嫌。中国绘画史上被后人冠之以“画派”者不足十个,而且都是明代以后才有的概念。历史上能够被称为“画派”的只有新安画派、浙派、松江派、虞山派、常州派等极少数。近代的所谓“海上画派”,不过是在上海卖画为生的画家们的一个总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风靡一时的“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称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的概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画派。被列入“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魏紫熙、亚明等人不仅画风大相径庭,水平也参差不齐。“长安画派”中的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人在艺术风格的共通性方面还不如“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的情形较好一些,在艺术传承上共同的东西更多一些,也有较长的前后延续性。但即使如此,这些“画派”生命力并不十分旺盛,社会环境变化之后就难以为继。

真正的艺术与地域无关,与名气无关,而与艺术家的心灵有关,与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笔墨修炼有关。

“画派”与“流派”不是一码事。

流派”,一定诞生了“画派”;而“画派”,若是传播艺术与学术影响力不够深远,则较难形成一种“流派”。历史上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代画家“宗师”和一国官方文化认同的集团风格的主流画派,较易形成有美学影响力的一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