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上一节
下一节
2.徽州传统建筑的沿革
徽州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300-前2250)就开始营造活动,至迟在东汉,徽州建筑进入到孕育状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地方传统。降至明、清,徽州经济、文化繁荣,地方建筑传统得到巨大发展,徽州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技术和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徽州传统建筑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东汉至北宋的形成期(约25-1126),南宋至明中期的成熟期(约1127-1521),明晚期至清晚期的兴盛期(约1522-1840),清末民国的衰退期(约1841-1949)。
秦初(前216)徽州始设黟、歙二县,两汉时,中原士族南迁徽州,汉文化与山越文化开始融合。两晋、隋唐五代及两宋之际,中原士族三次集中南迁,加快了汉文化与山越文化的整合。这一时期,受吴越建筑文化影响的徽州传统建筑在演进过程了吸纳了中原建筑文化因素,北方汉人的“故家遗俗”,包括官式建筑给徽州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营养,从而转化成一种新质的地域建筑文化。宋室南迁,建行都临安,即今浙江杭州市,徽州隶江南东路,处于以临安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由此益趋重要和繁荣,徽州建筑表现出独特鲜明的地域特征。元代徽州仍保持着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建筑特色与宋基本一脉相承。明代徽商崛起,促进了徽州建筑发展。明嘉靖初社会风气渐趋奢侈,建筑雕刻精致,装饰繁靡,建筑作风受到影响。清康乾年间,徽商对故里建设投入的资金大幅攀升,使徽州建筑日趋世俗化。晚清咸同期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徽州多次激战,对徽州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破坏,徽州建筑衰退。清末民国之交,徽州建筑出现了“西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