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
-
2 课后测验
上一节
下一节
1、乐善好施类
徽州境内山岭环绕,水系纵横,为出行方便,逢水搭桥,遇山开路,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徽州历来讲究乐施好善,在建桥修路筑亭方面就得到积极的体现。
古道大洪岭位于祁门、黟县、石台、太平四县交界处,为徽池二州的分界线,是古徽州通往省会安庆的必经之路。其上下绵长20公里。大洪岭古道在明清鼎盛时期,沿途商铺林立,茶号饭庄比比皆是,古道上如今仍保留着茶亭和寺庙的断壁残垣。大洪岭曾先后立有12通碑刻,主要内容为严禁勒索行人、茶庵管理、禁种苞芦毁林、重修大洪岭及捐输情况,从中可以一窥当时大洪岭活跃而复杂的经济和民生现象。现存的大洪岭12通碑刻中,修路的碑刻就有6通,记录了明清两代修路绵延200余年的情况。清道光七年所立的《修路碑》叙述了大洪岭的路况之险要,“山崩水浅,石磴剥蚀,岭路倾危,肩挑负贩者,常以性命为忧”,这次修路从募集资金到工程完毕,历经六年,“集徽郡诸善士解囊共助之”,终于将“斯岭开山凿石改曲为直,化险为平”。因为共同的利益维系,大洪岭修路得到广泛的支持,不仅有祁门本地的商贾绅士积极捐助,并得到来自黟县、歙县、休宁、太湖县等地的募捐,有4通碑刻记录了外县人氏的捐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