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
  • 2 课后测验



(一)徽派版画简史

早期徽州雕版印刷中有“图”有“文”的“图经”一类作品,大约属于最早的版画作品。唐代徽州有《新安图经》、《新安图》、《歙州图经》、《黟县邑图》等,早期的徽派版画作品在一些宗谱中可以见到,如明代弘治十年(1497)《詹氏宗谱》中的詹氏祖宗肖像便是。

明代图版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尤以徽州最为著名,而徽州又以歙县虬村黄氏为代表。郑振铎先生认为徽州版画的兴起和制墨业有一定的关系,原因就在于制墨要有墨模:“徽人善于制墨,在万历初,程、方二家尤以大量制墨起家……程、方二家,则除了精选墨料之外,还延聘了有名的画家们像丁云鹏(南羽)等作画,有名的文人们题词。那些墨范原是凹版的,方于鲁别出心裁,再行雕版,印成《方氏墨谱》广为流传。当时仅是作为墨图的样本而传播着的,程君房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出版了《程氏墨苑》,那是更为精致的作品,在木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徽派的木刻家们从此就以专业的姿态出现了……虽然还只是被雇用来镌刻书籍插图的专业木刻画的刻工,但其地位和声望已经被逐日抬高起来。他们很珍视自己的作品,每以细字自署其姓名于木刻画的岩石或树根之上,正像宋代的画家们一样。”宋代的画院画家在作品上多不署名,即使有,也是在树干、石头上找个不显眼的地方写个小小的名字。但宋代兴起的士大夫文人画就不同,画面有大量的空白,他们在上面题诗写字。此风到后来愈来愈烈。

当时木刻的绘画底稿,有刻工自己绘的,但毕竟不多,更多的是出自专业画家之手,有的还是著名画家的作品。

(二)徽派版画的兴起

万历年间是版画的鼎盛期,郑振铎称之为“光芒万丈”的时代。当时徽州和苏州的出版业都非常活跃,而徽州的木刻家后来占据了主流,成为一面旗帜,这和徽州篆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郑振铎先生说:“徽派木刻画家们是构成万历的黄金时代的支柱。他们是中国木刻画史里的‘天之骄子’。他们像彗星似地突然出现于木刻画坛上。他们的出现,使久享盛名的金陵派、建安派的前辈先生们为之黯然失色。”“时人有作,必求之徽派的名手。不用说汪廷讷们这些徽人,其刻工自当求之徽派,即非徽人,像张梦徵在杭州刻他的《青楼韵语》,凌濛初在湖州刻他的校订的《北西厢》,其刻工也必择歙人。直到明代末期,陈老莲作《水浒叶子》,刻工也还必找新安的黄子立。”

中国传统版画和西方传入中国的版画并非一个概念。现代的版画创作从构思到刻制直至印刷出来,都是画家独立完成。而中国古代版画的制作是一个集体创作过程,绘画者画出稿本,再由工匠镌刻雕版,到印刷时可能又要换人,因此画稿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作品最后是否成功或者精彩,在这一点上,雕版者和印刷者的技艺往往最后决定了作品的是否成功。徽派版画刻工是家庭手工业式的操作,父传子,兄传弟,子传孙,时代相传,专务此业,坚守家风,这点和篆刻是不同的,篆刻虽然有父子篆刻家,但非家族式的传承,由此也可知道版画刻工是明显具有传统工艺性质的。

(三)木板彩色印刷

明代首创的木板彩色印刷,是技术上的新突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品。它采用分色勾描,分色刻板,逐色套印的工艺,印出彩色图画。明代中期,徽州刻印工匠首先在一整块图版上,根据需要刷涂不同颜色,一次刷出彩色印刷品。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自然,这样的印刷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明末后期,胡正言与工匠合作研究,采用饾版方法,刻印了《十竹斋画谱》,后来又用拱花技术刻印了《十竹斋笺谱》。所谓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的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种颜色就要刻成一块小木板,然后依次逐色套印或迭印,一幅彩色画要许多次来印,有浓淡的水墨画也是如此,最后形成完整的画面。印一幅画,多的能用上千块版,少的也要几块、十几块。因为一块块镌雕的小木板形似饾饤,故称饾版。宋、元以来一直不懈探索的木刻彩印技术,至此产生了质的飞跃,是中国雕版木刻印刷术的一场革命。直到今天,木板水印技术还是在沿用明代人的模式。而《十竹斋笺谱》首次使用的拱花技术,这是一种无色压凸印刷,画面有凹凸,以此来表现画面的质感。郑振铎先生认为“这两部书足以表现中国木刻画史上最高的成就。”至此,《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已不再是简单的书籍插图作品,而是独立可赏的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