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在“三雕”中数量最多,遍布民居、祠堂等建筑物木结构的各个部位,如梁架、隔扇、槛窗栏板、栏轩、挂落等,艺术质量也最精。明代初期,徽州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雅拙粗犷,以平面浅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强,鎏金涂彩,透空雕镂,穷极华丽,极为精工。木雕取材以柏、梓、椿、榧、银杏和高等杉树为主,家具木雕则以红木、乌木和楠木为贵。题材内容以江南民间吉祥图案、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山水、花鸟虫鱼等为多,少数由艺术家参予的木雕在选材上显示出较鲜明的文人绘画情调。黟县卢村古民居志诚堂,约建于清道光年间。走进志存堂,所能看见的门、窗、檐、梁、梁托、雀替等,全部由精巧的木雕构成,令人叹为观止。正厅左右各有八扇莲花门,门的眉板、胸板、腰板、裙板全由木刻雕饰,特别是裙板上选雕的图案,如太公钓鱼、苏武牧羊、太白醉酒、羲之戏鹅、渊明闲饮,八仙过海、竹林七贤、唐师奶儒、二十四孝等等,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实、典故、传说、佳话,几乎可以涵盖展现中国5千年的文明史。木雕采用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各种技艺,折射出古代艺人、工匠娴熟的技巧、超凡的智慧、深厚的文化积淀。
石雕大部分是在石结构的建筑物上,如牌坊、桥梁、民宅的基础部位或祠堂的石栏板、云鼓、须弥座上以及墓葬建筑上。西递村西园中有一对漏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从嶙峋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弯竹顶劲风,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刻工精美至极。呈坎宝纶阁石栏板上有二十几块不同形态的夔龙图案,北岸吴氏宗祠前石栏板雕有西湖六景。黟县胡文光刺史坊的石柱上还有12个丁字拱,站立着12个人物圆雕。这些都是徽州石雕中的精品。一些名宦达贵的墓葬石刻也颇为精美。位于休宁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的溪口镇木干村北的汪由敦墓,原有一座四柱三楼冲天式石牌坊,上雕有龙虎狮象及各种花卉图案,雕工极为精湛。牌坊前有禁碑一块:“文官来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牌坊后建一石亭,内有石刻巨龟负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祭文,亭后是拜台和墓道,墓道中也立有石碑。拜台分3层,距拜台3米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对6米多高的石华表,华表下端为圆柱,上端为雕有双龙的方柱,柱上蹲有石狮。拜台两边对称排列着4对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人均为文官打扮手执牙笏、肃穆而立;石马配有马鞍,跃跃欲驰;石虎双爪扑地、二目露威;石羊温顺、静卧似眠。石雕所用石料多为褐色的茶园石和青黑色的黟县青石,质地坚硬,几百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三雕走向全国各地,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当年都是徽派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工匠集团对中国建筑艺术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的28根雕龙石柱,高5.98米,直径0.81米,垫以覆盆莲花宝座柱础,就是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由徽州工匠雕刻而成的(香港《龙语》杂志1991年第5期,第77页)。中殿两山廊及后檐的18根8棱水磨浅雕石柱,以龙为饰,每面浅雕九条团龙,每柱72条,共129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刻,刻深20厘米,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