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元人逆势而起



(九)元之逆势而起

公元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徽州入元,属江淮行省。第二年升徽州为徽州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改属江浙行省江东建康道。元贞元年(1295年) 升婺源县为州,徽州路领婺源州和歙、休宁、黟、绩溪、祁门5县。

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是极其严厉的。他们把各族人民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蒙古人,最为高贵;第二类是色目人,是依靠的对象;第三类是汉人(包括北方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等),是利用的对象;第四类是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最为低贱,这是因为南宋政权在被征服时作了最强烈、最持久的反抗。元王朝对包括徽州一带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驻有重兵实行军事统治。又设“里甲”之制,编20户为一甲,以蒙古人为甲主,监视南方人。在这种高压政治和军事的统治之下,徽州人进行了不断的反抗。至元十三年元兵刚入徽州,便发生了“李世达之乱”,后又有程楚翁起兵,均遭受失败。针对这种反抗,驻扎徽州的元万户(军事将领)下令要在歙县、休宁等县大开杀戒。危急关头,歙县人丘龙友等人不顾个人安危到军营去劝阻,说起兵的并非老百姓,不应该滥杀无辜,要显示仁德。万户被说服了,就让丘龙友担任徽州知州,其它各县也都起用本地人担任知县。但徽州人的反抗并没停止。至元十九年徽州和太平、宣州等地群起反抗,多次击败元军;至元二十三年绩溪、歙县饥民暴动;至元二十七年绩溪汪十千起义,赶跑了县官;至元年间还有绩溪县修仁乡后岸村(今上庄乡)柯大统聚众起义,声势浩大,一举攻占绩溪、旌德两座县城。后来柯大统领兵与元徽州路总管大战于绩溪县岭北,兵败遁走,不知所终。

与此同时,一些崇尚气节的徽州南宋遗民,宁可老死山林,也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他们隐居深山,闭门读书,著书立说,培养人材,使徽州教育在元代反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教育家,设立了许多教育机构。除州、县官学外,还以乡里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民间的书院和私学也很兴盛,元代徽州书院就新建了22座。以致于当时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说法——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也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特别要指出的,虽然程朱理学的体系在南宋就已经形成,但真正在全国形成影响并树立权威地位,是在元代。为了网罗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九月开始启动科举选拔人才,把朱子学说奉为正统作为科举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徽州作为朱子的祖籍地,人们对朱子学说有着极大的认同。徽州由此掀起了研究程朱理学的新高潮。在徽州,甚至出现了“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的局面。

徽州实际被元代统治只有81年,但在这段时间里徽州人才辈出。他们多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对元末明初的政权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朱元璋部攻克徽州。七月,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吴元年),复改兴安府为徽州府,属江浙行省,至正二十六年(吴三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

在这期间,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临徽州,他慕名微服私访隐居歙县石门的学者朱升,朱升向他提出九字三策:“高筑墙、广蓄粮、缓称王”,文字简练而内涵丰富。朱元璋大喜,将朱升请到身边,帮助运筹帷幄。朱升所献定国三策,不但对明王朝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将朱升的九字策化用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对当时我国的政治大局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向朱元璋建言献策的徽州人还有歙县人唐仲实等,歙县槐塘村中至今矗立着记录朱元璋与唐仲实对话的“龙兴独对”牌坊。

朱元璋以两淮子弟为基础的军事力量取天下,以徽州士人为理论基础的策略指导定天下,在军事与政治两方面都比其他割据的群雄高出一筹,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