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徽州之“徽”



(八)徽州之“徽”

北宋末年,朝廷横征暴敛,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于是,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祖籍歙州的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帮源峒(今浙江淳安县西北,一说起义地点是在歙县七贤村)发动起义。起义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到第二年的正月,方腊起义军先后攻下了六州五十二个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起义在东南地区骤然兴起,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他们急忙一面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企图松懈义军的斗志,一面派童贯等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镇压起义。由于力量悬殊,义军虽英勇作战,仍不敌于宋军。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退守帮源峒的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被俘,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等英勇就义。

方腊起义被镇压后,宣和三年的五月十一日(公元1121年5月28日),朝廷下诏书改歙州为徽州。

关于“徽州”名称的由来,传统的说法有三种。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一说取“徽”字美好的意思;更有一说甚至认为是宋徽宗用自己的号来命名。这后一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基本历史常识,“徽宗”是皇帝死后才获得的谥号,怎么可能在他生前用来命名州名呢。对于第一种说法,有学者认为,以区区一村一岭之名加之于一州,似乎有所牵强。我们知道,府县名称的由来往往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归德”、“广德”、“开化”、“怀化”、“太平”等等,此时改名“徽州”显然有其政治目的。查《说文解字》,“徽”属“系”部,“一曰三纠绳也。三纠,谓三合而纠之也”,又说“三股曰徽,两股曰纆”。又查《康熙字典》,徽属“双人”部,“徽,大索也”。《辞海》也将“徽”归属“双人”部,在释义第二大项内有“绳索、束、绑”的解释。并且例举了一个词“徽纆”,出于《后汉书·西羌传论》:“女妇则徽纆而为虏。”战争中把男人杀掉,对妇女就捆绑起来作为俘虏。在这里“徽”会是美好的意思吗?可以推想,北宋王朝在好不容易镇压下去方腊起义后,绝对不会用个美好的字词来赞美这方土地,而是心怀余悸,所以要用粗大的绳索来严加“捆绑”。同样,方腊的举义地“睦州”被改为“严州”,具有更直接的寓意。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下诏书改歙州为“徽”州的皇帝,死后却因为自己当过金人的俘虏,而获得了同一个字的谥号“徽宗”——被作为俘虏“捆绑”过的皇帝。所以说,不是宋徽宗用自己的谥号来给徽州命名,恰恰是他用来对付徽州的“徽”字这条大绳索反过来套在了自己的头上。

此,直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基本没有变更。建国后的地区名依然沿用。

当然,“捆绑”只是当时统治者更名“徽州”的一厢情愿。仅仅六年之后,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高宗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开始了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宋王室南迁,直至定都钱塘江下游的临安(今杭州)。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给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徽州人创造了绝好的机遇。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善于开拓进取,后来被称作“徽骆驼”的徽州人,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顺天时、占地利、尽人和,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大显身手,开创了徽州新时代,赋予了明清之后“徽州”二字新的真正美好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