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徽州之“徽”
北宋末年,朝廷横征暴敛,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于是,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祖籍歙州的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帮源峒(今浙江淳安县西北,一说起义地点是在歙县七贤村)发动起义。起义迅速向周边地区蔓延。到第二年的正月,方腊起义军先后攻下了六州五十二个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起义在东南地区骤然兴起,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他们急忙一面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企图松懈义军的斗志,一面派童贯等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镇压起义。由于力量悬殊,义军虽英勇作战,仍不敌于宋军。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退守帮源峒的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被俘,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等英勇就义。
方腊起义被镇压后,宣和三年的五月十一日(公元1121年5月28日),朝廷下诏书改歙州为徽州。
关于“徽州”名称的由来,传统的说法有三种。一说因绩溪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一说取“徽”字美好的意思;更有一说甚至认为是宋徽宗用自己的号来命名。这后一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基本历史常识,“徽宗”是皇帝死后才获得的谥号,怎么可能在他生前用来命名州名呢。对于第一种说法,有学者认为,以区区一村一岭之名加之于一州,似乎有所牵强。我们知道,府县名称的由来往往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归德”、“广德”、“开化”、“怀化”、“太平”等等,此时改名“徽州”显然有其政治目的。查《说文解字》,“徽”属“系”部,“一曰三纠绳也。三纠,谓三合而纠之也”,又说“三股曰徽,两股曰纆”。又查《康熙字典》,徽属“双人”部,“徽,大索也”。《辞海》也将“徽”归属“双人”部,在释义第二大项内有“绳索、束、绑”的解释。并且例举了一个词“徽纆”,出于《后汉书·西羌传论》:“女妇则徽纆而为虏。”战争中把男人杀掉,对妇女就捆绑起来作为俘虏。在这里“徽”会是美好的意思吗?可以推想,北宋王朝在好不容易镇压下去方腊起义后,绝对不会用个美好的字词来赞美这方土地,而是心怀余悸,所以要用粗大的绳索来严加“捆绑”。同样,方腊的举义地“睦州”被改为“严州”,具有更直接的寓意。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下诏书改歙州为“徽”州的皇帝,死后却因为自己当过金人的俘虏,而获得了同一个字的谥号“徽宗”——被作为俘虏“捆绑”过的皇帝。所以说,不是宋徽宗用自己的谥号来给徽州命名,恰恰是他用来对付徽州的“徽”字这条大绳索反过来套在了自己的头上。
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的790年间,作为州府名,徽州这一名称基本没有变更。建国后的地区名依然沿用。
当然,“捆绑”只是当时统治者更名“徽州”的一厢情愿。仅仅六年之后,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高宗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开始了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宋王室南迁,直至定都钱塘江下游的临安(今杭州)。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给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徽州人创造了绝好的机遇。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善于开拓进取,后来被称作“徽骆驼”的徽州人,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顺天时、占地利、尽人和,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大显身手,开创了徽州新时代,赋予了明清之后“徽州”二字新的真正美好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