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武劲之风


(五)武劲之风

前面说了,新安时期,文风初兴——只能说是“初兴”。

南宋《新安志》记唐代之前的风俗说:“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乡土为称。”意思是那时的新安人多因为用武力保障乡土而闻名于世。清代歙县的《澄阳散志》说的更具体:“武劲之风,盛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

这反映了当时新安社会的主体:仍然是尚武之风盛行,人多英勇善战,不畏强敌,勇敢地捍卫家乡。

这里说的“程忠壮”是指忠壮公程灵洗。程灵洗(514-568年),海宁(今休宁)篁墩人(当时篁墩属休宁,隋朝才划属歙县),少年时即勇猛有力,可以日行二百里,善长骑射,武艺高强,相传曾独自斩杀篁墩湖里的“蛟”。当时海宁、歙、鄱阳、宣城等地有很多盗贼,百姓深受其害。程灵洗向来以勇猛著称于当地,地方官就派他招募勇士,缉捕强盗,保护乡里。梁朝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了一场影响很大的叛乱,史称“侯景之乱”。程灵洗聚兵守卫黝、歙二县。新安郡治(在始新县,今淳安县)被侯景占领以后,太守萧隐也来投奔他。程灵洗奉太守为盟主,举起旗帜抗拒侯景进攻,屡建奇功,兵威大振。萧隐上表奏请梁元帝,让程灵洗都督新安郡军事,后授予谯州刺史等职。后来收复了新安郡,并进军建德、扬州和建康(今南京)等地。进入陈朝后,他任兰陵太守,又以战功被拜为都督、云麾(huī)将军、郢(yǐng)州刺史,封重安县公,后又授安西将军。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四月,程灵洗在郢州(今湖北武昌)任上逝世,享年55岁。诏赠镇西将军,谥为“忠壮公”。后归葬篁墩。他治军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得到拥戴。他战时英勇善战,平日则喜欢耕植劳作,干起农活连老农都不如他。程灵洗有22个儿子,93个孙子,程氏后来成为徽州的大姓。

程灵洗去世13年后,隋朝建立,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只辖三个县:海宁、黝和歙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海宁为休宁县。当时歙州州治在休宁县万岁山(又名万寿山,即今休宁县万安镇东的古城岩)。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歙州为新安郡。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转眼间又天下大乱,眼看着战乱又将蹂躏(lìn)新安。这时,又一个英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被后人奉为“新安之神”、“汪王大帝”,甚至誉为“徽州的太阳”的汪华。

汪华(586-648年)原名汪世华,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为汪华。歙县登源里(今属绩溪县瀛州乡)人。父母早逝,寄居歙县郑村舅父家。十几岁时拜师习武,武艺超群,以勇敢侠义闻名乡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十九岁的汪华受刺史招募,率领郡兵平定山寇有功,成为郡兵头领。当时群雄割据,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新安刺史想投靠盘踞山东、江淮一带的杜伏威,又怕汪华阻挠,便派汪华到歙县北边的箬岭开辟道路,限时完工,想借机除掉汪华。没想到汪华很快就完工了。刺史不但不嘉奖,还对他横加指责,要夺其兵权。汪华大怒,领兵冲进刺史府讨说法。刺史吓坏了,溜之大吉。众人便推举汪华为刺史,以保一方平安。很快,汪华带领军队先后攻占宣城、余杭、遂安、东阳、鄱阳郡,拥兵十万,号称“吴王”,王城就设在休宁万寿山,这就是“古城岩”名称的来历(山上原来有“汪王故宫”)。第二年迁到歙县乌聊山。当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而汪华所辖东南六郡,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十年不见兵戈,一派平和景象。

唐朝建立后,汪华审时度势,于公元622年,即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奏表归附唐朝。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其识时务、顺应统一潮流和保护地方之功,改新安郡为歙州、宣城郡为宣州、余杭郡为杭州、遂安郡为睦州、东阳郡为婺州、鄱阳郡为饶州,授予汪华歙州刺史之职,并总管六州军事,封上柱国、越国公。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汪华奉诏入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事,参掌禁兵。后改忠武将军等职。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留京任九宫留守。李世民回朝后,称赞其忠心勤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三月三日,汪华病逝于长安,唐太宗赐予金银绸缎,委派左右丞相、吏部尚书等文武大臣代为祭奠,谥号“忠烈王”。三年后遵其遗嘱归葬歙县云岚山。徽州百姓感念其安土保民之功,建祠纪念。六州各地纷纷建立汪王(公)庙,尊其为越国公汪王神,世世代代祭祀,民间至今还流行着许多纪念汪华的民俗活动。汪华有九个儿子,后裔繁衍分布很广,徽州自古有“十姓九汪”的说法,更有“天下汪,出新安”之说。

程灵洗、汪华对乡土的捍卫,使新安一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唐代开始的文化逐步兴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