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徽州宗族的来源
  • 1
  • 2 课后测验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专题是《徽州宗族》。徽州宗族是徽州文化中的社会基础,我们说徽州文化是宋以后,中国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最完整的表现和最典型的代表。而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的渗透,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都是通过宗族的宣讲和执行得以落实的。只有了解了徽州宗族,才能真正了解徽州文化。下面我就徽州宗族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徽州宗族的来源

从《新安名族志》的记载来看,徽州宗族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原。从大的文化地理来分野来看,长江是中原汉文化同南方越文化的交汇点。徽州靠近长江,四面环山,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比起长江沿岸交通四通八达来说,更具隐蔽性和稳定性。故每当中原发生较大的战乱,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躲避战乱之时,徽州便成为这些大族的最理想的落脚点。同时徽州山青水秀,风景佳丽,也成为中原人氏愿意定居之所。《新安名族志》记载,从汉至元,中原有91个姓氏家族相继迁入徽州。

1、外来氏族迁入的时间

最早为汉代,为方、汪、吴3族。其后主要集中在晋“永嘉之乱”、唐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三个主要阶段。两晋之际,北方遭“永嘉之乱”,形成北方人口南徙的第一次高潮,来徽定居的为主要有程、鲍、黄、胡、俞、余、任、詹、郑、巴10姓。唐代,中原发生在中唐的“安史之乱”与唐末的农民战争,出现第二次北方人口南徙高潮。安史之乱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唐末黄巢起义所引起的迁徙,又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南徙的继续,所以这一阶段人口南徙的延续时间较长,迁到徽州的士族也较多。这个阶段中,有朱、张、曹、江、夏、王、陈、叶、戴、罗、廖、潘、许、舒、姚、施、赵、毕、刘、康、李、周、查、吕、梅、齐、韩、顾、金、佘、谢、陆、冯、洪、孙、范36姓迁居徽州。南北宋之交,北方遭“靖康之乱”,形成第三次人口南徙的高潮。这一时期迁徽的有宋、马、赵、饶、庄、杨、项、阮、孔、臧等10姓。其他姓氏一般是陆陆续续迁入徽州的。

2、外来氏族来自的区域

中原地区:即狭义的河南省一带,主要有方、汪、朱、詹、陈,刘、毕,何,饶等族,集中在今河南的中部、东部一带。多在晋唐两次人口南徙中迁入,成为徽州比较早的居民。黄河下游地区:即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中部地区,其中程、俞、张、许4族来自河北的南部地区,鲍、柯、任、胡、孙、洪、曹、孔、冯9族来自山东。山东9族中,又有5族来自青州。周边地区:来自浙江、江苏、江西和徽州的邻近地区。迁居时间多集中在唐宋两代,这些氏族大多是北方移民的第二次或第三次徙居,最后定居徽州。

3、外来氏族迁迁徽的路线

主要有:(1)、由浙江衢州开化县,逾白际山而入休宁县境;(2)、由浙江睦州淳安县,逆新安江上行,进入歙县境;(3)、由睦州陆路进入歙县境,由江西饶州浮梁县,逆阊江上行进入祁门县境;(4)、由江西饶州乐平县,经婺源县,越白际山进入休宁县境。

4、外来氏族迁徽的聚落分布

外族迁徽,最初多分布在歙县西部、北部和休宁南部、东部,形成以州治为中心的半圆形区域,然后向四周扩展。因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迁入氏族一般多依水集居。主要集中在新安江上游河谷两旁。歙县与休宁有新安江相通,两县相邻的二三十公里内,成为外来居民分布的主要区域。在休宁与婺源县间的交通线上,也多外来居民分布点。分布点上有数个徙入家族聚居的密集点,歙县有岩镇、古溪、黄墩、潜口等8个,休宁县有万安、阳湖、五城、临溪、汊口、溪口、率口等10个,均位于交通要道上。其中今属徽州区的岩寺位于歙县至休宁、太平的枢纽,集中20个家族;休宁县万安位于往州治的通衢,地近县邑,集中11个家族。屯溪区篁墩、阳湖、率口,徽州区潜口,歙县古溪和休宁县的临溪、汊口、溪口等地都是外族的密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