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新安理学的发展


2、新安理学的发展

作为理学的比较重要的学术分支——新安理学崛起于南宋,至清初衰落,属“程朱理学”的重要分支。因其流传于今安徽黄山市、江西婺源,其成员以徽州籍的理学家为主干。而黄山市前身为徽州,历史上称新安,故名新安理学。新安理学从形成到衰落历经600多年,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阶段特征,但奉徽州朱熹为开山宗师,以维护继承、发扬光大“朱子之学”为宗旨的学术旨趣却基本未变。到反叛“朱子之学”的时候,也就是新安理学终结之期。新安理学虽然是一种地方性哲学流派,但它的发展演变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安理学在其6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各阶段历史背景不同,面临的学术环境各异,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第一个时期为南宋时期,是新安理学的形成时期。朱熹在世时,曾三次回婺源省墓,每次都逗留数月,从事讲学活动,阐述自己的思想,从学者很多。朱熹去世后,他的门人、弟子或朱熹学友,都以研习传播朱子理学为己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秉承朱熹的四书章句之学,致力于对儒家“四书”的研究。二是受朱熹重易学的影响,新安理学家大多用心于易学。三是传承光大朱熹理学。总之,学宗朱熹、发扬光大朱子理学这是当时新安地区的普遍学风。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的新安理学虽推崇朱熹理学,却无门户之见,对其他学派的学说能持宽容乃至接纳态度。如吴儆的理学思想既与朱熹理学有渊源关系,也与张栻的湖湘学派及吕祖谦的金华学派的理学亦有师承关系,这多少反映出新安理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对其他学派理论成果的有所吸收与借鉴。

第二时期为元代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新安理学家大多是朱熹的二传、三传或四传弟子,在当时“朱子之学”渐趋晦暗难明之际,努力探寻朱学本旨。他们的治学重心虽有所异,却都致力于维护“朱子之学”的纯洁性。婺源名儒许月卿、程复心这方面的努力就非常典型。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另一些新安理学家则纷纷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一面宣扬程朱理学,一面致力于排斥异论,纠正朱熹后学及时人对朱子学的曲解,胡柄文、胡一桂是其中代表。

元代新安理学给予我们的深刻印象,也是其突出特点的是:一方面推崇朱熹,固守朱学本旨;另一方面力排异说,维护朱学纯洁性。这虽对于新安理学的发展乃至辉煌,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妨碍了正常的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反而阻滞了朱子学的发扬光大。这正是后续新安理学家们必须予以重视的。

第三时期是明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即元末明初和明代的新安理学家,不满足于一味地墨守门户,认为元代新安理学家死抱师门成说,层次太低,不利于发扬光大“朱子之学”,他们致力于学风的转变,力倡独立思考、惟真是从的新学风,于是提出了“求真是之归”的口号,即要求真正明了“朱子之学”的真谛,而不是人云亦云,附声唱和。因此,出现了朱升“旁注诸经”发明“朱子之学”(所谓旁注诸经,就是朱升针对当时的一些理学家对“朱子之学”不仅不“知其然”,而且不“知其所以然”,只会鹦鹉学舌;墨守成规难以创新;逆反心理而滑向“旁门左道”等现象,而以旁注诸经的方法真正回到“朱子之学”),郑玉、赵汸“和会朱陆”(主张在学术上打破朱、陆的门户之见,折中两家学说,兼长避短,补两家之未备)弘扬本门宗旨的不同学术风格。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成铺天盖地之势,这使“和会朱陆”的新安理学家,有的能把握分寸;有的后学者如潘士藻、程文德等人却未能把握分寸,背离了本门宗旨,滑向“王学”阵营,致使明后期的新安学派受到极大的震动。但此时的徽州思想界仍然是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宗朱的理论特色并没有改变,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如若不然便不成其为新安理学了。不可否认的是,新安学派已潜伏着极大的思想危机。

第四时期为清初终结时期。历史行进至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发生了重大的学风转向,宋明义理之学在启蒙思想的冲击之下日薄西山。明亡之后,一批启蒙思想家深刻反省了历史教训,他们普遍认为明朝的灭亡与宋明理学空谈义理心性、不务实事不无关系,于是他们就起来批判宋明义理心性之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治学方法上注重考据。而清初文字狱的大兴则加速了这一学风的转变,盛行数百年的宋明理学终于为考据学所取代。新安地区的学风在此背景之下也未能幸免,新安理学终被皖派经学所取代。

首开新安学风转变的是婺源的江永和歙县的程瑶田,但他们只是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因为他们并未完全抛弃朱子义理之学。清初戴震等人在声讨“王学”声中,继承了明初新安学者“求真是之归”的口号,提出“求是”治经主张。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又加上清初学术界由“宋学”转为“汉学”这股潮流影响,戴震终于成为新安学派的“叛逆”,走上了理学的反动道路。戴震及其学说的出现,“皖派经学”的创立,宣告了新安学派的衰落。此后,新安理学便鲜有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