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朱熹与新安理学



(二)朱熹与新安理学

尽管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并且他的故乡婺源现今划归江西,但是当年朱熹死后先是被封“信国公”,后来朝廷认定他是徽州人因而特地改封他为“徽国公”;正如1958年毛泽东曾对张治中所说,“七八百年来,他一向被认为是安徽人。”

从血缘来看,朱熹实为徽州婺源朱氏九世孙。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朱熹平生“知本思源”,素以徽州为父母之邦,对徽州故土一往情深。他在《名堂室记》中曾说他的父亲“未尝一日而忘归也”。在给徽州人汪楚材的书信中,朱熹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表白更为直接,说“其心未尝一日而忘父母之邦也。”还有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朱熹在1151年考中进士之后立即赶回徽州祭扫祖墓,他在徽州居住好几个月,并将父亲离开徽州到福建时典卖的祖田尽数赎回,利用田租充当祖墓祭扫的费用。徽州在汉代属丹阳郡,三国吴时分置新都,西晋平吴之后改为新安。朱熹平生在自己所作序跋和论著中,使用最多的署名是“新安朱熹”,文集卷七十五至八十四,就至少有50次的署名为“新安朱熹”。其次他又常常署名“丹阳吴郡朱熹”。另外因为徽州境内有“紫阳”山,所以朱熹又号“紫阳”,也是出于对徽州的眷恋。

正是由于朱熹与徽州有着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朱熹对徽州有着一往情深的故乡情结,所以徽州地区自然成为朱熹开展教育活动、传播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地区,朱熹学说也就在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至深至广的影响。

朱熹每次回归故乡祭扫祖墓,总会在逗留徽州期间,开席讲学授徒,传播理学思想。即使在福建期间,他也往往招纳徽州学人至于门下,倾情地予以培养和扶持。另外他还通过大量书信来往,解惑释疑,悉心地指导徽州学者致力于“圣贤之学”。

徽州原来属于越文化圈,唐代以前盛行武劲之风。唐朝中叶以后,北方大族不断迁入徽州,带来中原的儒学风尚,促使徽州习俗“益向文雅”,实现由“尚武”转而“尚文”的文明变迁。宋室南渡之后,徽州地方官绅尤重文教,他们热心创建书院,延请名儒讲学,由此徽州境内“早夜弦诵……有洙泗之风”,这里的洙和泗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流经鲁国境内,古代洙水源出今新泰县东北,至泗水县与泗水合流,到曲阜东北又分流,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流过曲阜以后,在济宁又重新汇合,因为孔子曾经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世因此以“洙泗”指代儒家或孔子。正因徽州有洙泗之风,从而奠定了徽州“人文渊薮(yuānsǒu)”(比喻人才和文化集中的地方)的基础。不过,在朱熹亲入徽州讲学、普及理学教育之前,徽州人文风气虽然已经兴盛,但是学者所学以及用心最多的,偏重于科举进取之途。徽州学者注重于儒教理学,确实是由于朱熹的讲学与倡导而形成新的潮流。

由于朱熹的讲学、倡导和推动,徽州区域之内研究儒教、传播理学蔚然成风;学而有成的理学家大批涌现,自南宋之后学派绵延日趋兴盛;直至清代中后期,朱熹理学在徽州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始终不可动摇。以朱熹为旗帜的新安理学,在数百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学术宗旨、一脉相传的理学道统和一帜独树的学派特色。作为社会的灵魂、意识的内核,新安理学始终影响并决定着十二世纪以后徽州地区社会形态的特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徽州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呈现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特征,即朱熹与徽州的双向认同。一方面,朱熹情系、学系父母之邦,开创徽州思想文化之新风;另一方面,徽州人士又普遍尊崇朱熹,自觉认同并且弘扬朱熹的理学思想。清代休宁《茗州吴氏家典·序》就曾这样写道:“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传子若孙也”。正是由于徽州本土对朱熹思想特别强烈的认同,因而“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清道光《休宁县志》)——于是徽州以“理学第一”而为世人所称道,历来享有“理学之邦”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