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课后测验
提起徽州,人们都会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其文明的源头究竟有多远?自古以来,却一直存有悬疑。从徽州最早的地方志——南宋的《新安志》开始,古代志书对徽州秦代以前历史的记载基本上只有一句话:“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就是说在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划全国为九州时,这里属于扬州的南部。春秋时属于吴国的领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属越国。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又归属楚国。其实这些都只是地域版图上的归属。对于秦汉时期的记载,也是寥寥几笔,语焉不详。以至于著名徽州学研究者叶显恩先生发出了这样地感叹——徽州“汉代以前的历史几乎完全埋没在黑暗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这神秘的黑暗,终于敞开了一线亮光。
1959年的3月,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修建民航机场时,发现了两座古墓,考古工作者随即进行清理发掘。经过调查钻探,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土墩墓群。土墩墓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特殊葬俗,特点是一墩一墓、平地起坟、封而不夯,其营造方法与中原地区同期墓葬完全不同。1965、1972和1975年又先后发掘了六座墓葬,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有青铜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残件等。尤其是107件青铜器,有成组的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和跪坐人像等,工艺精湛,纹饰多样,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中有些是完全新颖的器物,如五柱器、单柱器等,有人说是乐器,有人说是礼器,用途一直没弄明白,这在中原和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属于这里独有的器件。经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这些墓葬的时代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根据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分析,应属于古越族。说明在大约3000多年前,这一带的古越文明已相当发达。
1974年的冬天,考古学家们在新安江下游建德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颗牙齿化石。经鉴定,这是一个30岁左右男性的牙齿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智人类型,距今大约有5万年左右,这是华东地区首次发现古人类化石,被中国科学院正式命名为“建德人”。也有学者将这种生活在新安江流域的原始人类称之为“新安人”。这一考古发现表明,新安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而由建德溯流而上,新安江上游直至源头,也都发现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这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并非孤证。
原属于古歙县的淳安一带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文物。
1984年9月,在歙县县城北郊的新州,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直到唐宋时期的遗址。除了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外,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以及战国、秦、汉时期的原始瓷、筒瓦等等,说明这里应该是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遗址。
1988年,先后在歙县富堨镇冯塘村和徽州区岩寺镇的桐子山发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
而祁门县凫峰的新石器遗址,则是新安江源头地带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2002年8月,凫峰乡土坑村村民在村边田地里发现一处古代遗址,经安徽省有关专家鉴定及现场查勘认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至今已有5千多年的历史。遗址座落在秀丽的率水河边,靠山临水,既便于饮水、耕作、养殖,也便于上山避灾。研究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新安江的发源地,正是古代文献对徽州地域最早的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述的“三天子鄣”又叫“三天子都”的所在地。
2004年的夏天,在下游的桐庐县又有一个考古重大发现,出土了8片古人类智人的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的年代大概距今1万到2万年,属于旧石器晚期或者更早。这次桐庐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填补了东南地区人类历史从5万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之间的历史空白。
由此可知,从大概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新安江流域就一直是人类的居住地。而根据诸多遗址遗存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分析,这里生活的、叫“建德人”或者“新安人”的早期人类,是东南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正是“建德人”的一支,沿新安江而下,走出大山,走向桐庐(古人类化石距今1万-2万年),走向萧山跨湖桥(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7000-8000年),走向河姆渡(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5000-7000年),走向良渚(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4000-5000年),走向大海之滨,直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而留居新安江流域山区的先民们,则成为这里的土著居民,同属于古越族。也就是说,包括古徽州地域在内的这一带,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