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随着徽州区域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
徽州文化的形成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由于历史上中原战乱频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和北宋末年“靖(jing)康之乱”,导致了中原世家大族因避难迁徙到徽州。入徙徽州的世家士族,选取徽州风水宝地聚族而居,重宗法血缘,修世好敦邻,严主仆之别,坚守着祖居地的各种遗风。他们不仅给徽州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而且带来了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就成了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二、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
徽州号称“东南邹鲁”、“程朱阙里”。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徽州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州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明确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徽州士农工商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民间生活,从塾学到宗族祠堂,无不打上了程朱理学的深深烙印,使朱子之学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支柱,指导着徽州文化的发展,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新安理学从整体上提升了徽州人和徽州社会的人文理性,同时提升和丰富了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自然,“程朱理学”对徽州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很深刻,官本位意识,封建宗法的强化,世仆制的顽固维持,特别是封建礼教贞节观对徽州女人的思想毒害尤其严重,等等。
三、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
徽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徽商“贾而好儒”,注重贾儒结合,贾仕结合,强化宗谊,重视教育,恪守贾道。他们把所赚的钱除了扩大再生产以外,就是建会馆、办文会、兴诗社、蓄戏班、印图书、筑园林、修桥补路、撰文修谱等。特别是在“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意识指导下,延师课子,加强对子弟培养,置学田、义田,办族学,建书院,资助府学、县学等,在客观上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经济后盾。徽商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府学、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文会极为昌盛。“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是当时徽州文风昌盛的写照。由于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据统计中进士者仅徽州本籍,宋代624名,明代392名,清代226名。状元仅清代本籍加上寄籍合计17人,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创造了“一门九进士”、“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一镇四状元”、“一县十九状元”的科举佳话和奇迹。
正是以上“基因”、“支柱”、“酵母”和“温床”四个方面构成了徽州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