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 1.1 徽州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 1.2 徽州文化的发展阶段
    • 1.3 徽州文化的成因
    • 1.4 徽州学的形成与特点
    • 1.5 徽州文化的价值
    • 1.6 徽州文化的地位
  • 2 徽州地理与社会
    • 2.1 徽州的地理环境
    • 2.2 文明的源头
    • 2.3 最早的建置
    • 2.4 山越与新都
    • 2.5 新安:商与文的初光
    • 2.6 武劲之风
    • 2.7 “一府(州)六县”
    • 2.8 “文房四宝”的出现
    • 2.9 徽州之“徽”
    • 2.10 元人逆势而起
    • 2.11 明之兴盛
    • 2.12 清之起伏
    • 2.13 永远的徽州
  • 3 徽州宗族
    • 3.1 徽州宗族的来源
    • 3.2 谱牒的编纂
    • 3.3 祠堂的建立•族产的设置
    • 3.4 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
    • 3.5 徽州宗族的管理
    • 3.6 徽州大姓始迁祖的疑问
    • 3.7 徽州宗族哪里去了
  • 4 徽商
    • 4.1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形成
    • 4.2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一)
    • 4.3 徽商的形成与发展·徽商的发展(二)
    • 4.4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资本来源与资本出路
    • 4.5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
    • 4.6 徽商的经营活动·徽商的经营方式
    • 4.7 徽商的成功秘诀·勤俭发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 4.8 徽商的成功秘诀·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
    • 4.9 徽商的成功秘诀·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
    • 4.10 徽商的成功秘诀·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经商手段
    • 4.11 徽商的成功秘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
    • 4.12 徽商的成功秘诀·知人善任,强化管理
    • 4.13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特色
    • 4.14 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徽商的历史作用
  • 5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 5.1 徽州教育概述
    • 5.2 古徽州教育产生的背景
    • 5.3 古徽州教育的形式
    • 5.4 古徽州教育的地位和影响
    • 5.5 陶行知的生平
    • 5.6 陶行知的思想
    • 5.7 陶行知的影响
  • 6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1 朱熹的生平
    • 6.2 朱熹的思想
    • 6.3 朱熹与新安理学
    • 6.4 新安理学产生的背景
    • 6.5 新安理学的发展
    • 6.6 新安理学的特点
    • 6.7 新安理学的作用和地位
  • 7 戴震与徽州朴学
    • 7.1 引领清代学术思潮主流的朴学
    • 7.2 徽派朴学的学术特点
    • 7.3 戴震的生平事迹(一)
    • 7.4 戴震的生平事迹(二)
    • 7.5 戴震的生平事迹(三)
    • 7.6 戴震著述简介
    • 7.7 戴震的朴学成就
    • 7.8 徽派朴学的承继与式微
  • 8 胡适与徽州文学
    • 8.1 胡适不同凡响的一生
    • 8.2 胡适的三大历史功绩
    • 8.3 胡适的三项文学事业
    • 8.4 徽州文学的性质 和特点
    • 8.5 徽州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 8.6 徽州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 9 徽州民谣
    • 9.1 徽州民谣的生成
    • 9.2 徽州民谣的特征与价值
    • 9.3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人生观念
    • 9.4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婚姻观念
    • 9.5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生活观念
    • 9.6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教育观念
    • 9.7 从徽州民谣看徽州人的是非观念
  • 10 徽州三雕
    • 10.1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一)
    • 10.2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二)
    • 10.3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三)
    • 10.4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 10.5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砖雕技艺
    • 10.6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木雕技艺
    • 10.7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石雕技艺
    • 10.8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一)
    • 10.9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二)
  • 11 黄宾虹和新安画派
    • 11.1 引言
    • 11.2 关于画派
    • 11.3 关于“新安画派”的名称与起因
    • 11.4 画派之先导
    • 11.5 画派之领袖、奠基人
    • 11.6 画派之鼎盛
    • 11.7 画派之发展
    • 11.8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一)
    • 11.9 “新安画派”风格特征与赞助商(二)
  • 12 徽州碑刻与民俗
    • 12.1 前言
    • 12.2 徽州碑刻之乐善好施类
    • 12.3 徽州碑刻之宗教信仰类
    • 12.4 徽州碑刻之祠规祖训类
    • 12.5 徽州碑刻之生态保护类
    • 12.6 徽州碑刻之崇文重教类
    • 12.7 徽州碑刻之立规罚戏类
    • 12.8 徽州碑刻之禁止赌博类
    • 12.9 徽州碑刻之驱赶棚民类
    • 12.10 碑刻的价值
    • 12.11 碑刻保护刻不容缓
  • 13 徽州传统建筑
    • 13.1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条件
    • 13.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成沿革
    • 13.3 徽州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
    • 13.4 徽州传统建筑之民居
    • 13.5 徽州传统建筑之祠堂
    • 13.6 徽州传统建筑之牌坊
    • 13.7 徽州传统建筑的特色
  • 14 徽派版画
    • 14.1 绪论
    • 14.2 徽派版画简史与木板彩色印刷
    • 14.3 徽派版画代表作与清代版画
    • 14.4 徽商与徽派版画
    • 14.5 徽派版画艺术特色和贡献
  • 15 徽州篆刻
    • 15.1 流派印产生之初与徽州印人
    • 15.2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 15.3 徽州印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 15.4 何震在明末印坛的意义与贡献
    • 15.5 明代徽州印人与艺术流派
    • 15.6 清初至中期徽州篆刻及印人
    • 15.7 清末、近代徽州三杰
    • 15.8 徽州藏印与辑印谱
  • 16 徽州文书
    • 16.1 徽州文书的留存和发现
    • 16.2 徽州文书的内容
    • 16.3 徽州文书的特点
    • 16.4 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
    • 16.5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一)
    • 16.6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清至民国时期无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二)
    • 16.7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社会家族赡养父母方式研究
    • 16.8 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徽州宗法制度研究
徽州文化的成因


徽州文化十二讲 - 汪良发主编


徽州文化随着徽州区域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广泛体现在徽州社会历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

文化的形成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文化形成的“基因”

由于历史上中原战乱频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和北宋末年“靖(jing)康之乱”,导致了中原世家大族因避难迁徙到徽州入徙徽州的世家士族,选取徽州风水宝地聚族而居,重宗法血缘,修世好敦邻,严主仆之别,坚守着祖居地的各种遗风。他们不仅给徽州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而且带来了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就成了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二、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文化形成的“支柱”

徽州号称“东南邹鲁”、“程朱阙里”。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徽州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已成为徽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明确要求全体宗族成员“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徽州士农工商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民间生活,从塾学到宗族祠堂,无不打上了程朱理学的深深烙印,使朱子之学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强大思想支柱,指导着徽州文化的发展,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新安理学从整体上提升了徽州人和徽州社会的人文理性,同时提升和丰富了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自然,“程朱理学”对徽州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很深刻,官本位意识,封建宗法的强化,世仆制的顽固维持,特别是封建礼教贞节观对徽州女人的思想毒害尤其严重,等等。

三、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文化形成的“酵母”  

徽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徽商“贾而好儒”,注重贾儒结合,贾仕结合,强化宗谊,重视教育,恪守贾道。他们把所赚的钱除了扩大再生产以外,就是建会馆、办文会、兴诗社、蓄戏班、印图书、筑园林、修桥补路、撰文修谱等。特别是在“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意识指导下,延师课子,加强对子弟培养,置学田、义田,办族学,建书院,资助府学、县学等,在客观上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经济后盾。徽商直接推动了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文化形成的“温床”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府学、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文会极为昌盛。“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是当时徽州文风昌盛的写照。由于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据统计中进士者仅徽州本籍,宋代624名,明代392名,清代226名。状元仅清代本籍加上寄籍合计17人,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创造了“一门九进士”、“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一镇四状元”、“一县十九状元”的科举佳话和奇迹。

正是以上“基因”、“支柱”、“酵母”和“温床”四个方面构成了徽州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