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作业
说话者、倾听者在交换观点过程中互动。
比如说话者和倾听者之间,信息的互动,没有信息发出者,信息没有了来源,同时,“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没有倾听者,说话者的信息也没有实际意义了。
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学相长”。老师学生缺一不可,在沟通中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获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勤学苦练,也是为了在上台表演时,与观众的沟通中,把艺术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
说话者与倾听者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互换的。说话者发出信息,观察倾听者的反馈;倾听者回复信息,于是成为发出信息的说话者,之前的说话者也变成了现在的倾听者。
所以有效沟通,不但要提升说的技巧,也要完善听的技巧。
沟通的各要素相互依赖,各要素之一变化,会带来其他要素的变化。
我们把沟通要素简单分为信息源(说者)、接受者(听者)、信息(说话内容)、媒介(传递方式)。
信息源
是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即沟通者。沟通的目的各有不同,可能只是为了提供信息,或为了影响别人,或为了与人建立某种联系等。沟通者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整个沟通活动中,沟通双方往往互为沟通者和信息接收者。
比如说信息源不同:
同样是患者来看病,希望遇到年轻的实习大夫呢,还是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呢?
同样是问路,衣着得体和衣着邋遢得到的结果恐怕也不一样。
再比如接受着不同,交流的信息也会变化。
跟老人,我们聊聊健康养生,跟孩子看看动画片。
电视里,介绍一家特色餐饮店。记者会采访在场的食客,采访对象就很有讲究。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孩子。。。
接受者
即指接收信息的人。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一系列注意、知觉、转译和储存等心理活动。信息接收者有可能是多人,如正在听课的学生、听取演讲的听众、群体性事件中被说服的人群等,也可能仅仅是自己,如自我沟通。
信息
是指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内容,这种内容往往附加有沟通者的观念、态度和情感。沟通者附加的态度和情感主要通过声调、语气、语速、附加词、语句结构以及表情、神态、动作等方式加以传递。这种信息可能是直接明确的,即内容通俗易懂,直截了当,无须思索和逻辑推理,这种信息也可能是间接隐晦的,需要深刻理解和推理才能弄懂其内容。
媒介
是指沟通信息传递的方式。人的五官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可以接收信息,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和运用最为广泛的沟通是视觉沟通和听觉沟通。人们常用的沟通的方式既包括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也包括网络沟通、电话(语音沟通)、书信(文字沟通)、托人捎话(间接语音沟通)等间接沟通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原始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这是因为在面对面沟通方式中,沟通者除语言信息外,还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向信息接收者传达更为全面的信息内容,对接收者具有更强烈的感染作用,同时,沟通者还可观察到信息接收者完整的反馈信号,全面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并可根据对方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果对方表现出的是积极的反应,则可以继续进行沟通,如果对方表现出消极的反应,则会随时对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加以调整,有助于提高沟通效果和最大限度地对接收者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