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固有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6 第五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7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8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第三课时 生物安全
    • 17.5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 22.1 电子教材 寄生虫概论
    • 22.2 第一课时 绪论
    • 22.3 章节测试
  • 23 第一章 医学原虫
    • 23.1 概论
    • 23.2 医学蠕虫与线虫概述
    • 23.3 新建课程目录
  • 24 第二章 吸虫
    • 24.1 电子教材 吸虫
    • 24.2 吸虫
  • 25 第三章 绦虫
    • 25.1 电子教材 绦虫
    • 25.2 绦虫
    • 25.3 医学原虫
  • 26 实验教学内容
    • 26.1 实验准备工作
      • 26.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26.2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实验
    • 26.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26.4 实验四 紫外杀菌实验
    • 26.5 实验五 细菌接种实验
    • 26.6 免疫学实验
    • 26.7 寄生虫实验
    • 26.8 真菌形态学观察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

各种原核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如在对细菌进行人工培养时,一般需要供给其生长所需要的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营养成分。

1.水:水是细菌细胞所必需的成分。细菌所需要的其他营养物质必须先溶于水才能被吸收利用,代谢产物也必须溶于水才能被排除。细菌的新陈代谢及许多生化反应必须有水参与才能进行。水的比热大,又是热的良导体,具有调节菌体温度的作用。

2.碳源:各种碳的无机物或有机物都能够被细菌吸收利用,作为合成菌体成分和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病原菌主要从糖类获得碳源。

3.氮源:细菌对氮源的需求量仅次于碳源,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合成菌体成分的原料。许多细菌能够利用有机氮化物,多数病原性微生物主要从氨基酸、蛋白胨等有机氮化物中获得氮源。少数病原菌如克雷伯菌也可利用硝酸盐甚至氮气,不过利用率很低。

4.无机盐: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各种无机盐提供各种元素,其中以磷、硫需要量最大。无机盐具有多种功能:①参与构成菌体成分,如磷用于合成菌体结构成分、硫用来构成含硫氨基酸中的巯基;②维持酶的活性,如锌、锰、铜、钴、钼等与某些细菌的酶活性有关、钙、镁等可作为某些酶的辅基;③参与能量的储存与转运,如磷可形成高能磷酸键;④参与调节菌体内外的渗透压、电位,如钾、钠、镁、钙、氯等可以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⑤参与细菌的生长繁殖;⑥与细菌的致病作用有关,如铁离子与细菌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5.生长因子:许多细菌生长还需要一些自身不能够合成的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一般为有机化合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维生素以B族维生素为主,多为辅酶或辅基的成分,与物质代谢有关。氨基酸多为细菌自身难以合成的芳香族氨基酸。少数细菌还需要某些特殊的生长因子,如流感杆菌需要X、V两种因子,它们为细菌呼吸所必需。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细菌的生长繁殖,除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外,还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等。

1.营养物质:如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必要的生长因子等。

2.酸碱度:各种原核微生物都有生长繁殖的最适酸碱度(pH值)。绝大多数细菌最适pH值为7.2~7.6,个别细菌需要在偏酸或偏碱的条件下生长,如乳酸杆菌在pH值5.5的环境中生长最好,霍乱弧菌的最适pH为8.4~9.2。支原体一般在pH7.0~8.0间生长,低于7.0则死亡。

3.温度:各种原核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例如,根据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嗜热菌、嗜温菌和嗜冷菌。大多数病原菌为嗜温菌,在15℃~4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嗜热菌的生长范围为25℃~95℃。嗜冷菌的生长范围为-5℃~30℃。

4.气体: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各种原核微生物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需求不尽相同。以细菌为例,一般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即可满足需要,所以无需专门补充。由于细菌生物氧化的方式不同,对氧气的需要也各不相同,据此可将细菌分为:①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yobe),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在无游离氧的环境下不能生长,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此外,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在低氧压(5%~6%)下生长最好,氧压增高(大于10%)对其有抑制作用,称为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a);②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厌氧发酵。在游离氧存在时,细菌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和多数正常菌群等;③兼性厌氧菌(facultaive anaerobe),这类细菌兼有需氧呼吸和发酵两种酶系统,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繁殖,但以有氧时生长更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类。

某些原核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比较特殊,如衣原体、绝大多数立克次体必须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三)细菌的繁殖与生长曲线

原核微生物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binary fission)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各种原核微生物繁殖的速度不同。如多数细菌约20~30分钟分裂一次,立克次体繁殖一代需要6~10小时。但事实上由于生长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耗竭,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趋于停滞。

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以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图1-3-1)。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lag phase):是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短暂的适应阶段。此期内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很少分裂,细菌数量不增加。细菌的迟缓期根据菌种、接种菌的菌龄和菌量以及营养物质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小时~4小时。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此期细菌生长迅速,细菌以恒定的速率分裂繁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对数期中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等)及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此期。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8小时~18小时。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不断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故细菌繁殖数量不断减少,死亡数逐渐增加,繁殖数与死亡数趋于平衡,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一些细菌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数在稳定期产生。

(4)衰亡期(decline phase):此期活菌数越来越少,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细菌发生变形、肿胀、自溶等衰退表现,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因此,陈旧培养的细菌不易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