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固有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6 第五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7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8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第三课时 生物安全
    • 17.5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 22.1 电子教材 寄生虫概论
    • 22.2 第一课时 绪论
    • 22.3 章节测试
  • 23 第一章 医学原虫
    • 23.1 概论
    • 23.2 医学蠕虫与线虫概述
    • 23.3 新建课程目录
  • 24 第二章 吸虫
    • 24.1 电子教材 吸虫
    • 24.2 吸虫
  • 25 第三章 绦虫
    • 25.1 电子教材 绦虫
    • 25.2 绦虫
    • 25.3 医学原虫
  • 26 实验教学内容
    • 26.1 实验准备工作
      • 26.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26.2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实验
    • 26.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26.4 实验四 紫外杀菌实验
    • 26.5 实验五 细菌接种实验
    • 26.6 免疫学实验
    • 26.7 寄生虫实验
    • 26.8 真菌形态学观察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第三节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可分为两大类:有芽胞的厌氧芽胞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其中少数为致病菌,主要通过产生外毒素和酶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

 

一、厌氧芽胞梭菌

厌氧芽胞梭菌属(Clostridium)为革兰染色阳性大杆菌,能形成芽胞,因芽胞直径大多比菌体宽,使菌体膨大成梭形而得名。本属细菌大部分为腐生菌,个别菌种可引起人类疾病,如破伤风梭菌引起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引起气性坏疽,肉毒梭菌引起肉毒中毒。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中尤以破伤风梭菌最为重要。

(一)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破伤风的病原菌,其芽胞可在自然界,如土壤中长期存活,以芽胞形式侵入局部创面引起外源性感染,经发芽繁殖,释放外毒素致病。

1.生物学性状:破伤风梭菌为革兰阳性杆菌。大小为宽0.3~0.5μm,长2~3μm。有周鞭毛。芽胞位于菌体的顶端,呈正圆形,有芽胞的菌体呈鼓槌状。专性厌氧,在庖肉培养基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硫化氢、氨等,有腐败臭味。一般不发酵糖类,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能形成吲哚。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的抵抗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经煮沸1小时或干热150℃1小时可被破坏。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2.致病性和免疫性:破伤风梭菌由伤口感染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无氧环境的创口是破伤风梭菌繁殖的重要条件。

(1)致病物质: 破伤风梭菌能产生毒性强烈的外毒素,包括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和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在致病过程中尤以破伤风痉挛毒素为重要,毒性强,对人的致死量小于1μg,该毒素为神经毒,对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很高的亲和力,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脊髓前角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阻止神经细胞释放抑制性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破坏了神经元之间抑制性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骨骼肌持续性兴奋,屈肌与伸肌同时强烈收缩,致使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毒素

(2) 所致疾病:①外伤性破伤风:患者通常有皮肤伤口,潜伏期可从几天到几周,平均潜伏期为7~14天。疾病发生早期可出现发热,头疼,肌肉酸疼,流涎等症状,随后可出现肌肉强直痉挛,牙关紧闭,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可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病死率高,平均约为50%;②新生儿破伤风  又称脐带风、七日风。因分娩时断脐不洁或手术器械灭菌不严等引起,病死率高。

(3)免疫性: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毒性极强,微量毒素即可致病,且当毒素与组织结合后,不能有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毒素。病后,一般不会产生牢固免疫力。病人痊愈后,仍应注射类毒素,使其获得免疫能力。

3、微生物学检查 :根据创伤病史和典型临床症状即可对破伤风病做出诊断,一般不作细菌学检查,仅在必要时取创口渗出物或坏死组织镜检、厌氧培养和动物实验。

4、 防治原则: 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效果不好,应以预防为主。特异性预防幼儿可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三联疫苗,成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紧急预防和特异性治疗可注射纯化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可获得被动免疫,在特异性治疗的同时使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创口的清创和扩创可防止伤口形成厌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