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马广强、孙昊鑫、徐洪波、廖永翠、万红娇

目录

  • 1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  绪论
    • 1.1 电子教材  医学免疫学绪论
    • 1.2 第一课时 免疫的概念、功能。
    • 1.3 第二课时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 1.4 案例--超级人类
    • 1.5 章节测试
  • 2 第二单元 抗原
    • 2.1 电子教材 抗原
    • 2.2 第一课时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 2.3 第二课时 抗原的特异性
    • 2.4 第三课时 抗原的分类
    • 2.5 章节测试
  • 3 第三单元 抗体
    • 3.1 电子教材 抗体
    • 3.2 第一课时 抗体及其结构
    • 3.3 第二课时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3.4 第三课时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作用
    • 3.5 案例--生物导弹
    • 3.6 章节测试
  • 4 第四单元 补体系统
    • 4.1 电子教材 补体系统
    • 4.2 第一课时 概述
    • 4.3 第二课时 补体系统的激活
    • 4.4 第三课时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4.5 案例教学--青春痘成长日记
    • 4.6 章节测试
  • 5 第五单元 细胞因子
    • 5.1 电子教材 细胞因子
    • 5.2 第一课时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5.3 第二课时 分类
    • 5.4 案例--细胞因子的释放
    • 5.5 章节测试
  • 6 第六单元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1 电子教材 MHC
    • 6.2 第一课时  什么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6.3 第二课时 HLA抗原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 6.4 第三课时 HLA与医学实践
    • 6.5 章节测试
  • 7 第七单元 免疫细胞
    • 7.1 电子教材 免疫细胞
    • 7.2 第一课时   免疫器官
    • 7.3 第二课时 免疫细胞
    • 7.4 案例教学:巨噬细胞追杀细菌
    • 7.5 章节测试
  • 8 第八单元 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 8.1 电子教材 免疫应答
    • 8.2 第一课时 概述
    • 8.3 第二课时 抗原提呈
    • 8.4 第三课时 固有免疫应答
    • 8.5 第四课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8.6 第五课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8.7 案例---抗流感的免疫应答过程
    • 8.8 章节测试
  • 9 第九单元 超敏反应
    • 9.1 电子教材 超敏反应
    • 9.2 第一课时 I型超敏反应
    • 9.3 第二课时 II型超敏反应
    • 9.4 第三课时 III型超敏反应
    • 9.5 第四课时 IV型超敏反应
    • 9.6 案例教学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9.7 章节测试
  • 10 第十单元 免疫学应用
    • 10.1 电子教材 免疫学应用
    • 10.2 第一课时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检测
    • 10.3 第二课时 免疫预防
    • 10.4 案例教学-ELISA 检测
    • 10.5 章节测试
  • 11 医学微生物绪论
    • 11.1 电子教材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 11.2 微生物概论
  • 12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 12.1 电子教材 细菌学总论
    • 12.2 第一课时 细菌的形态
    • 12.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结构
    • 12.4 案例--鞭毛的运动
    • 12.5 章节测试
  • 13 第十二单元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 13.1 电子教材 细菌的生理
    • 13.2 第一课时 细菌的代谢
    • 13.3 第二课时 细菌的生长繁殖
    • 13.4 第三课时 细菌的人工培养
    • 13.5 章节测试
  • 14 第十三单元 细菌的分布与致病
    • 14.1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 15 第十四单元 人体的微生物环境
    • 15.1 第一课时 正常微生物群
    • 15.2 第二课时 人体微生物群的生理意义
    • 15.3 第三课时 微生态失调
    • 15.4 章节测试
  • 16 第十五单元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16.1 第一课时 感染的定义及意义
    • 16.2 第二课时 感染的类型及影响感染的因素
    • 16.3 第三课时 细菌性感染
    • 16.4 章节测试
  • 17 第十六单元   消毒与灭菌
    • 17.1 电子教材 消毒与灭菌
    • 17.2 第一课时 物理控制方法
    • 17.3 第二课时 化学消毒灭菌法
    • 17.4 第三课时 生物安全
    • 17.5 章节测试
  • 18 第十七单元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18.1 电子教材 遗传与变异
    • 18.2 第一课时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18.3 电子教材 噬菌体
    • 18.4 第二课时 噬菌体
    • 18.5 第三课时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
    • 18.6 章节测试
  • 19 第十八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
    • 19.1 第一课时  球菌
    • 19.2 第二课时 肠道杆菌
    • 19.3 第三课时 厌氧性细菌
    • 19.4 第四课时 分枝杆菌属
    • 19.5 其它原核生物
    • 19.6 章节测试
  • 20 第十九单元 真菌学
    • 20.1 电子教材 真菌学概论
    • 20.2 第一课时  真菌概论
    • 20.3 第二课时 常见致病真菌
    • 20.4 章节测试
  • 21 第二十单元  病毒学
    • 21.1 电子教材 病毒学
    • 21.2 第一课时 病毒学概论
    • 21.3 第二课时 流感病毒
    • 21.4 第三课时 肝炎病毒
    • 21.5 第三课时 HIV
    • 21.6 第四课时 疱疹病毒
    • 21.7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 21.8 课外学习 埃博拉病毒
    • 21.9 章节测试
  • 22 第三篇 医学寄生虫学
    • 22.1 电子教材 寄生虫概论
    • 22.2 第一课时 绪论
    • 22.3 章节测试
  • 23 第一章 医学原虫
    • 23.1 概论
    • 23.2 医学蠕虫与线虫概述
    • 23.3 新建课程目录
  • 24 第二章 吸虫
    • 24.1 电子教材 吸虫
    • 24.2 吸虫
  • 25 第三章 绦虫
    • 25.1 电子教材 绦虫
    • 25.2 绦虫
    • 25.3 医学原虫
  • 26 实验教学内容
    • 26.1 实验准备工作
      • 26.1.1 实验一  细菌的 分离纯化实验
    • 26.2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实验
    • 26.3 实验三  药敏实验
    • 26.4 实验四 紫外杀菌实验
    • 26.5 实验五 细菌接种实验
    • 26.6 免疫学实验
    • 26.7 寄生虫实验
    • 26.8 真菌形态学观察
第五课时狂犬病毒

六、其他致病病毒

(一)、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狂犬病的病原体,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弹状病毒科包括100多种单负链非节段病毒,使人致病的主要是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和水疱性口炎病毒属(Vesiculovirus)。

1.生物学特性:狂犬病病毒形态呈棒状或弹状,是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由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基因组约12kb,编码5种蛋白:转录酶、核蛋白、转录酶相关蛋白、基质蛋白和糖蛋白。糖蛋白形成包膜表面的刺突,与病毒的传染性和毒力有关。

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干燥抵抗力弱,加热60℃ 30分钟可被灭活。对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醇、肥皂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等敏感。对酚有较强抵抗力。病毒在冻干或-70℃状态下可存活5年以上,脑组织内的病毒置50%中性甘油中于4℃至少可保存半年。

 2.致病性与免疫性: 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野生动物,如狼、狐狸、臭鼬、浣熊、蝙蝠、狗、猫等患病动物,可感染人和家畜。人类狂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狂犬,其次是家猫。动物在发病前5天唾液中可带病毒。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所致,亦可因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含病毒材料而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为10天至十余年,一般1~3个月。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病毒自伤口部位侵入后,进入附近的神经末梢,沿神经轴向心性扩散到达神经节。病毒在神经节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并迅速扩散至全脑组织。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至泪腺、视网膜、角膜、鼻黏膜、味蕾、皮脂腺、毛囊、心肌、骨骼肌、肺、肝和肾上腺等组织器官。患者发病时神经兴奋性增高,并伴有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随后患者转入麻痹期,出现全身弛缓性瘫痪,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3.微生物学检查:对被咬伤者,可取唾液沉渣涂片、睑及颊皮肤活检,用免疫荧光法查病毒抗原,但一般阳性率不高。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标本中的狂犬病病毒RNA,此法敏感、快速和特异。

4.防治原则:预防是控制狂犬病的关键。加强对野生和家养动物的管理,给家养动物注射犬用疫苗是预防的主要措施。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如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以预防发病。一些有接触病毒危险的人员,如兽医,动物管理员和野外工作者等,也应用疫苗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