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文化地理绪论
    • 1.1 文化地理概述
    • 1.2 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 1.3 地理学两大系统
    • 1.4 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 2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 2.1 文化的起源
    • 2.2 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 2.3 文化悖论与文化增值
    • 2.4 文化冲突
    • 2.5 文化整合
  • 3 宗教地理与文化
    • 3.1 宗教的产生
    • 3.2 四大民族宗教
    • 3.3 世界三大宗教
    • 3.4 宗教与地理的关系
    • 3.5 宗教圣地与宗教组织
    • 3.6 宗教传播
  • 4 语言地理与文化
    • 4.1 印欧语系的空间分布及起源说
    • 4.2 世界其他主要语系包含的语族和地理分布
    • 4.3 中国境内的语系及地理分布
    • 4.4 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 4.5 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分布区域
    • 4.6 语言与各要素的关系
    • 4.7 语言构成的文化景观
  • 5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 5.1 种族分类及分布
    • 5.2 世界三大人种
    • 5.3 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的关系
    • 5.4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 5.5 中国的民族族源
    • 5.6 中国的民族分布
    • 5.7 欧洲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
    • 5.8 世界多元文化民族的趋同
    • 5.9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6 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 6.1 中国区域性文化差异
    • 6.2 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
种族分类及分布

                               种族划分的标志

种族的划分是以人群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对人群划分本质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划分,即人种的划分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它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性质无关。不同人种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之分。

1.毛发。即毛发的形状。有:1)直发,亚洲黄种人特有的特征;2)波状发,光滑波状至卷状毛发,以欧洲人最常见,西亚、北非、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有;3)羊毛状发,又称球状发,以非洲黑人为主;4)上述的中间过度形态,多为混血人种。

2.皮肤。指肤色。皮下色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皮肤的颜色。色素细胞分布愈密,人的肤色就会愈深。不同肤色色素含量差别很大,如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在14000个以上。肤色主要有:白、黄、黑、褐、红等色。中间色一般为混血人种。瑞典科学家林奈(1758年)将世界人种按照肤色划分为:欧洲人(白),美洲人(红),亚洲人(黄),非洲人(黑)等。

3.身长。身长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但有时候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人群平均身高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受遗传的影响。

 1924年,哈顿提出身长划分标准:≤1.48m,矮小;1.48∼1.58m,短身;1.58∼1.68m,中等;1.68∼1.72m,长身; ≥1.72m,极长身。

 这个分法有缺陷,由于现在人的身高普遍有所提高。

4.头形。面形与头形也可以识别不同的种族。一般面形与头形性是相协调的。头颅的比例是识别种族的重要标志。用头(盖)骨指数计算。

5.鼻形。以鼻梁的狭宽或高、中、低划分种族。用鼻子的狭宽与长度之比表示。若指数: ≥85,宽鼻;85∼70,中鼻;≤70,狭鼻。一般的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6.眼。 眼的颜色,大小,因人种不同,也有较大的差异。

7.血型。由于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不同种族血型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