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文化地理绪论
    • 1.1 文化地理概述
    • 1.2 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 1.3 地理学两大系统
    • 1.4 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 2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 2.1 文化的起源
    • 2.2 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 2.3 文化悖论与文化增值
    • 2.4 文化冲突
    • 2.5 文化整合
  • 3 宗教地理与文化
    • 3.1 宗教的产生
    • 3.2 四大民族宗教
    • 3.3 世界三大宗教
    • 3.4 宗教与地理的关系
    • 3.5 宗教圣地与宗教组织
    • 3.6 宗教传播
  • 4 语言地理与文化
    • 4.1 印欧语系的空间分布及起源说
    • 4.2 世界其他主要语系包含的语族和地理分布
    • 4.3 中国境内的语系及地理分布
    • 4.4 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 4.5 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分布区域
    • 4.6 语言与各要素的关系
    • 4.7 语言构成的文化景观
  • 5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 5.1 种族分类及分布
    • 5.2 世界三大人种
    • 5.3 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的关系
    • 5.4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 5.5 中国的民族族源
    • 5.6 中国的民族分布
    • 5.7 欧洲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
    • 5.8 世界多元文化民族的趋同
    • 5.9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6 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 6.1 中国区域性文化差异
    • 6.2 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
中国境内的语系及地理分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普通话

普通话即为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标准汉语的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东南亚称为“华语”,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相对于非汉语的语言又常被称为“中文”或“华语”。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

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罗马字母辨认拼切。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话。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五四时期以来的现代白话书面著作,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