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文化地理绪论
    • 1.1 文化地理概述
    • 1.2 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 1.3 地理学两大系统
    • 1.4 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 2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 2.1 文化的起源
    • 2.2 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 2.3 文化悖论与文化增值
    • 2.4 文化冲突
    • 2.5 文化整合
  • 3 宗教地理与文化
    • 3.1 宗教的产生
    • 3.2 四大民族宗教
    • 3.3 世界三大宗教
    • 3.4 宗教与地理的关系
    • 3.5 宗教圣地与宗教组织
    • 3.6 宗教传播
  • 4 语言地理与文化
    • 4.1 印欧语系的空间分布及起源说
    • 4.2 世界其他主要语系包含的语族和地理分布
    • 4.3 中国境内的语系及地理分布
    • 4.4 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 4.5 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分布区域
    • 4.6 语言与各要素的关系
    • 4.7 语言构成的文化景观
  • 5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 5.1 种族分类及分布
    • 5.2 世界三大人种
    • 5.3 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的关系
    • 5.4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 5.5 中国的民族族源
    • 5.6 中国的民族分布
    • 5.7 欧洲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
    • 5.8 世界多元文化民族的趋同
    • 5.9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6 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 6.1 中国区域性文化差异
    • 6.2 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
世界三大宗教


本节要点:世界宗教的定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相关知识点拓展

一、世界宗教:

所信奉的神灵远远超出了民族的范围,被看作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不限于本民族,而是着眼于全人类的灵魂和心灵问题,礼仪规戒可以适应不同民族的风俗,范围传遍世界广大区域,它的教义各民族、各阶层都能接受。民族宗教经过不断的传播和扩散,可以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原来都是民族性宗教,后来都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二、佛教

 1.佛教的创立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相传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

 2.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1).四谛是佛教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也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四条神圣的道理。它的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之苦海。

(2).五蕴指一切身心是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的总称。

 (3).十二因缘,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因缘。十二因缘是讲造成人生苦恼的过程和原因,是按照佛教的理解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个连续的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认为,它们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的条件,是用来说明四谛中的苦、集二谛的。

 3.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

(2).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

 这一阶段从大众部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原上座部佛教被贬称为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行”。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3).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4.佛教的传播路线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

 (1).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亦称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流传很广。它的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

 

三、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为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它一些较小教派。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基督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圣经。

2.基督教的发展

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是贫民或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恨,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后来社会中上层人士不断取得宗教的领导权,宗教主张逐渐由原来的反抗转变为对执政者的效忠顺服。由于宗教主张的改变,罗马帝国当局放弃了对基督教的迫害,转向利用接受,大约公元4世纪被定为国教。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正统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哲学、政治、法学等等都被置于神学控制之下。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教会基本是统一的。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4世纪末,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立,东、西两地也分别在拜占和罗马形成两个宗教中心。在此后的历史中,西罗马日益拉丁化,东罗马却趋于希腊化,民族、语言、风俗习惯都有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切直接影响到宗教问题。9世纪中后期东西教会之间冲突开始尖锐。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分裂,东部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正教与天主教教义有共同的基础,即以《圣经》作为教义的基本来源,并承认圣传的地位。

 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又发生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此后新教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林立,但在教义、组织、礼仪等方面仍有共同的特征。

 3.基督教的传播

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在世界上信奉者最多,信徒遍及各大洲,中国也是其传播范围之一。基督教传入中国大约在盛唐时期,当时以“大秦景教”相称。元代蒙古人、中亚人都有信奉基督教者,明清时期基督教各派的教士相继深入中国内地,基督教达到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虽然也因为各种教案以及清朝的“礼仪之争”而使传教活动受到影响,但最终以西学为前锋,以武力为后盾的传教活动还是获得了成功。清末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基督教教堂和基督教信奉者。

 四、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的产生

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伊斯兰教创教前,阿拉伯半岛主要盛行多神教。创教初,多神教的势力仍然很大,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将宗教活动中心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才从组织上、制度上、军事上保证了反对多神崇拜的胜利。7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发展为盛行于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宗教,同时开始对外的征服战争,8世纪初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宗教。

2.伊斯兰教的发展

伊斯兰教教义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反对犹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又受阿拉伯民族古老传说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痕迹。伊斯兰教教义中明确表明: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教义规定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同时也是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

 穆罕默德去世后,由于政治、宗教以及社会主张的分歧,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土要有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两派的主要区别在于,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什叶派强调理想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逊尼派信奉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力量;什叶派则坚信永无谬误的伊玛目。逊尼派较保守;什叶派则激进、冲动。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伊朗;逊尼派穆斯林的分布则遍布欧亚非各大洲。

 大约7世纪前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伊斯兰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商人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商人基本循两条道路进入中国,一条为陆路,由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西域进入中原;另一条为海路,阿拉伯商人由波斯湾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至广州、泉州、扬州。

 3.伊斯兰教在中国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主要可以归纳为教坊制以及后来的门宦制。教坊制始于元代,所谓教坊就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居住区,这是一个独立的、地域性的组织单位。清初又在教坊制的基础上出现了门宦制。门宦制,它是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各门宦创始人被尊为教主,教主以世袭为多,普通穆斯林对于教主的命令,服从唯谨,虽令之死,亦所甘心。

 中国的穆斯林除回民在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它民族基本以分布在西北、西南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