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文化地理绪论
    • 1.1 文化地理概述
    • 1.2 近代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 1.3 地理学两大系统
    • 1.4 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 2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 2.1 文化的起源
    • 2.2 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 2.3 文化悖论与文化增值
    • 2.4 文化冲突
    • 2.5 文化整合
  • 3 宗教地理与文化
    • 3.1 宗教的产生
    • 3.2 四大民族宗教
    • 3.3 世界三大宗教
    • 3.4 宗教与地理的关系
    • 3.5 宗教圣地与宗教组织
    • 3.6 宗教传播
  • 4 语言地理与文化
    • 4.1 印欧语系的空间分布及起源说
    • 4.2 世界其他主要语系包含的语族和地理分布
    • 4.3 中国境内的语系及地理分布
    • 4.4 英语的扩散与发展
    • 4.5 汉语言的扩散与方言分布区域
    • 4.6 语言与各要素的关系
    • 4.7 语言构成的文化景观
  • 5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 5.1 种族分类及分布
    • 5.2 世界三大人种
    • 5.3 人种体质特征与地理的关系
    • 5.4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 5.5 中国的民族族源
    • 5.6 中国的民族分布
    • 5.7 欧洲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
    • 5.8 世界多元文化民族的趋同
    • 5.9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6 中国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人群
    • 6.1 中国区域性文化差异
    • 6.2 中国地域性的文化人群
四大民族宗教

本节重点:

民族宗教的定义、

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

相关知识点拓展

一、民族宗教

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本民族中流传,所供奉的神,大多是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是为民族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教义往往是这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并且和国家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二、世界上主要的几个民族宗教

1.犹太教

犹太人的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靠游牧为生。约在公元前20-17世纪之间,他们从两河流域移至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和约旦的东部,并开始转向农业。后由于自然灾害而流入埃及。在埃及因受奴役和压迫,又于公元前13世纪时,摩西以所谓神的意志为号召,利用宗教狂热,率领本族人民离开埃及,返回迦南。因此,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公元前l025年,在该地建立希伯来王国。公元前588年巴比伦王灭亡犹太人的国家,占领耶路撒冷,烧毁犹太教圣殿并俘虏大批犹太人而归。直到公元前538年,犹太人才得释放返回家园。

犹太人被俘囚后,经过思考,思想境界为之扩大,过去影响部落间团结的关于神的那种嫉妒狭隘性已被抛弃,接受一种普遍正义的神的新观念,使原来宗教发生很大的变化,犹太教的一些特征终于形成。这些特征为:严奉一神,祭拜高度集中,《圣经》(即《圣经》中的《旧约》)圣典化。至此,犹太教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神教。过去的部落族神——雅赫威(Yahven)演化为唯一的神,成为创世主和万物之王。

罗马帝国侵入巴勒斯坦后,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受到残酷的压迫。在公元前135-前53年间,举行过三次起义,但遭到失败。很多人被驱赶,流落他乡。沿地中海北面迁移的犹太人散居于欧洲各地。十一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在西欧受到迫害更甚而流向东欧。直到法国大革命受民主与人权思想的影响,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才得到改善。但19世纪时,又受到沙皇迫害而大批迁往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希特勒的屠杀政策的残害,使欧洲原有上千犹太人分散于世界各地,但是宗教却是其民族存在与联系的核心,因而保留下其民族特征。

全世界信奉犹太教者有1500万人。美洲主要在美国,有600万人,亚洲主要在以色列,有300万人。欧洲有400万人,前苏联约占其中的一半。

2.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信仰的人数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教。

按历史来说,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的吠陀教。吠陀教是古代印度河流域土著居民与由中亚迁移的雅利安游牧部落信仰的宗教的混合物。信仰多神,祟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和祖先等。凡日月星辰、雷雨闪电、山河草木及动物都被幻化为神。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教演化为婆罗门教。公元前6——前5世纪时,因佛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开始吸收佛教内容,到八九世纪时经改革形成了印度教。它宣称人们能按“法”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高级种姓,反之则转生为低级种姓。现实不平等是由前生注定而不能改变的。印度教除印度外,由于移民等原因分散于附近国家。

3.道教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这是一个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祟拜为基础;以神仙可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创始人是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的张道陵。东汉末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

太平道又称为黄老道,建立于汉灵帝年间(公元172-178年),创始人是张角和他的弟弟张宝、张梁。这是道教产生的原始道教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完备,出现了一批道教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撰写系统的道教著作,宣扬道教理论;或是编写神仙谱系,把道教信仰的真灵、神仙分了若干等级;或是创立整套的炼丹术和修炼方法。经过这些人的努力,道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隋唐北宋时期,由于不少帝王信奉道教,在皇权的支持下,道教隆盛。

金元时代,分成两大派别,即北方的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全真派,1167年,由王重阳创立,手下有丘处机等七大弟子,后世称为“北七真”。全真教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重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其道士须出家,不得畜妻室。并忍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少睡眠。正一派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是南北天师道与其他各宗派逐渐融合而成,主要信奉《正一经》。正一派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道士不须出家,可以有家室,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

明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分化成民间秘密宗教,如八卦教、白莲教、红阳教、黄天教等。受到朝廷限制。

清朝崇奉喇嘛教,道教的发展进一步受到影响。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都属全真派,正一派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4.神道教

神道教是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最初,它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佛教和儒教学说传入日本后,吸收儒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该教信仰多神,神灵繁多,不可胜数,其中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并以它作为日本民族的祖神,把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在人间的代表。在明治维新(1864)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处于依附地位。它以“尊皇”、“攘夷”为政治主张,宣扬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不仅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据新的宗教法令,废止国家神道,实行政教分离,其遂成为民间宗教。